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社群綠色建築設計論文推薦

文思屋 人氣:2.29W

1規劃引領,優化空間佈局

農村社群綠色建築設計論文推薦

在充分考慮濱湖鎮未來農業發展、礦藏開發、水產提高、旅遊開發基礎上,調研有發展前景、有利於農戶聚居、有基礎及公共設施完善的大村,引導村民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利益的關係,充分聽取村民對村莊規劃和設計方案的意見,對建築群整體佈局進行生態節能規劃、優化建築熱環境,以完善該新型農村社群改造、新建規劃。

1)合理的基地選擇與場地規劃。建築物不宜佈置在山谷、窪地、溝底等凹形場地中,低窪處易形成“霜洞”效應;建築組團的相對位置需合理佈局,冬季可取得良好日照,夏季也可利用建築陰影進行遮陽。

2)合理的建築物朝向。建築物的朝向除了採光要求外,還需注意採暖和通風的效果。冬季充分利用太陽能並防止冷風侵襲,夏季利用建築陰影和空氣流動降低建築物表面和內部溫度。

3)合理的日照間距設計。為保證前後兩排建築之間的後排建築在規定的時日獲得所需日照量,除滿足國家規範要求外,還需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滿足本地市的建築間距和日照間距規定。

4)設定防風屏障,減少熱損失。建築組團中,將較高的建築物背向冬季寒風,可減少寒風對低矮建築的影響;建築組團中,將建築間距控制在1∶2的範圍內,可使後排建築避開寒風的影響。

5)利用自然環境,調節微氣候。可利用已有的樹木、植被、水環境和有利地形,以改善建築物周邊的氣溫、空氣溼度、風速、熱輻射。此外新型農村社群的選址,還需滿足以下要求:應充分考慮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相結合。伴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的生產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農村住宅和相應社群的建設也隨著發生變革。新農村規劃既要考慮快速改善農民生活的現實,又要認識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長遠意義。應依據村落分佈情況,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新型農村社群的'選址需考慮建築與公共交通系統的距離儘量短、儘量以已有老村落和合村並點前的大村為建設場地、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儘量選擇便於利用自然資源的地段,選擇生態安全區域進行建設,避免選擇生態敏感區域。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儘量保留村莊的歷史風貌,保護生態環境,突出地方特色和農村特色。西焦新村在工程建設前,對原村民戶數、宅基地數量、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情況進行了基礎性的調查,為下一步再分析、再規劃奠定條件;由於棗莊市的煤炭開採已有百年的歷史,區域內分佈著大量的採空區和塌陷區,部分村莊建於其上,雖然塌陷區沉降已基本穩定但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從抗震角度分析,多屬不宜建設用地。因此,針對棗莊市的實際情況,在上述區域內的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依據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在規劃前進行深入的地形地質勘察,然後進行村鎮規劃、場地設計,有效規避本區域內潛在影響的地震烈度區、煤礦壓煤區,營造了安全的環境空間。基於以上調研分析,西焦新村建設工程在鎮駐地西側、滕濱旅遊專用線與濟微路交匯處選定新村址,新建16棟多層住宅樓,社群配套工程有老年公寓、衛生室、幼兒園、文化廣場等,基礎配套設施道路、水、電、網路等。工程規劃佔地5.8萬m2,總建築面積5萬m2,規劃後的新村節約集約土地面積110餘畝。合村並點後,整合了環境、土地、資源,有效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促進了本域內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6)西焦新村規劃總平面圖分析。

a.總平面佈局。總平面佈置首先考慮了建築的實際使用功能。佈局上從北往南的功能分佈依次為村民住宅區、老年公寓、衛生室、幼兒園、社群超市。住宅區由16幢多層建築組成,通過佈局形成圍合的組團,把綠化帶、水系置於其中,低密度的建築和中心景觀無縫拼接,提供休閒的生活環境,衛生室、幼兒園置於中心景觀帶。老年公寓、社群超市置於次入口處,另設大型景觀噴池、綠蔭停車場,進行空間分割,有序而又巧妙的佈置了竹園及梅園,錯落有致,層次鮮明,豐富了地塊內的景觀。

b.交通組織。根據整體規劃考慮,將場地主入口設在主要道路上。建築物四周均設道路環繞可作為消防車道使用,各區域內部設計有步行流線,達到部分人車分流模式,並考慮無障礙設計。

c.建築與綠化景觀。建築群在地塊中有序的排布,景觀設計結合建築群落的排布和風格,充分利用已有河道的水環境優勢、在主入口處放大景觀節點、建築樓間做葡萄架環繞,設計的綠化帶既美化社群環境又改變建築群的微氣候。

2技術設計,優化建築節能

新型農村社群綠色建築設計不是簡單的綠化建築、不是城市建築的翻版、不是單調的“千村一面”,而是從合理的建築平面設計、適宜的建築體型設計、熱工效能良好的圍護結構設計上把握,並走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建築設計之路,達到節能的目的。

2.1合理的門窗設計

在建築圍護結構總能耗當中,建築門窗的能耗佔其50%。門窗為建築物保溫效能最薄弱的部位,因此提高門窗的保溫效能是保證建築物節能的重要途徑。

1)增加窗戶的氣密性。為減少對流熱量傳遞,門窗的密封效能良好,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中,門窗的這種效能是通過氣密效能來表示的。另外,建築物的換氣功能不應靠門窗的縫隙來滿足,而應依靠可控制的建築構造和門窗的換氣結構來實現。

2)減少傳熱量。為減少熱量通過熱傳導傳遞,門窗材料應選用低導熱係數的材料,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中,門窗的這種效能是通過傳熱係數來表示的。K值用來衡量窗戶的傳熱係數,K值越小則傳熱越小。從改善K值和抗冷凝能力看,主要採用低輻射玻璃、惰性氣體和中空玻璃的暖邊技術,以及低傳熱係數的窗框材料。

3)設定建築遮陽構件。為減少熱輻射傳遞,需門窗具有較好的遮陽功能,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中,門窗的這種效能通過遮陽係數來表示。設定建築遮陽構件時,水平遮陽板兩端出挑和垂直遮陽板上端出挑對遮陽係數的影響明顯,出挑長度越大,遮陽效果越好。也需根據建築立面效果,確定合理的外挑長度。

4)控制各立面的窗牆面積比,避免不利形式。窗牆面積比反映房間開窗面積的大小,從降低建築能耗的角度出發,必須限制窗牆面積比。飄窗、落地窗美觀精緻,但是飄窗是隔熱保暖的大忌,其採暖和空調能耗大,北向臥室、起居室都不應當設定飄窗,否則冬季易出現結露、淌水、長黴等問題,影響房間的正常使用。另外冬季房間中窗戶的溫度最低,下降氣流大多集中在這周圍,如果在窗下安裝大小合適的散熱器,可以阻止冷輻射及冷空氣環流,因此落地窗宜少開。

5)在建築的主要出入口設定門斗。寒冷地區建築物不宜設定開敞的樓梯間和外廊,其出入口宜設起分隔、擋風、禦寒等作用的門斗。

2.2外牆外保溫隔熱設計

外牆外保溫相對於內保溫的優點有:

1)適用範圍廣;

2)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築物的壽命;

3)基本消除了“熱(冷)橋”的影響;

4)有利於室溫保持穩定;

5)使牆體潮溼情況得到改善;

6)有利於提高牆體的防水和氣密性;

7)便於舊建築物進行節能改造;

8)可減少保溫材料用量;

9)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積。

2.3屋面保溫隔熱設計

普通屋頂處的溫差傳熱耗熱量較大,夏季室外熱量傳入室內較多,冬季室內熱量向外流失較多。為使屋頂有明顯的隔熱作用,降低熱島效應,需注意以下方面:

1)建築設計達到通風采光要求;

2)屋面採用遮陽構件;

3)考慮倒置式屋面構造形式;

4)屋面保溫層不宜選擇鬆散密度較大、吸水率大、導熱係數較高的保溫材料;

5)對屋頂進行綠化。

2.4太陽能的運用

1)太陽能熱水器。多層住宅建築能滿足屋頂太陽能集熱板空間要求,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高層住宅建築由於屋頂太陽能集熱板可容納空間小,難以支援高層所有住戶,而集熱板壁掛式技術不成熟,存在安全隱患。

2)公共區域太陽能照明。採用太陽能光伏照明技術,以太陽能光電轉換提供電能,供庭院燈、草坪燈、樓道燈等進行照明。

3結語

新型綠色生態農村社群綠色建築建設的規劃和設計不僅直接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而且對於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城鎮化程序,都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