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課堂教學改革難題及對策論文

文思屋 人氣:5.49K

新課程實驗已經3年有餘,對課改實驗,廣大實驗區的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實驗區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問題,如何防止兩極分化問題,等等。

課堂教學改革難題及對策論文

正如一位教育局長所感嘆的:“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卻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改實驗區的調查發現,有的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有的教師又哄又獎,也只有少數學生動。可當學生真地動起來後,新的擔心又產生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有的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裡亂糟糟、鬧哄哄,為活動而活動。尤其是教師不善於捕捉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只滿足於課堂此起彼伏的熱烈場面。請看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上《節約用水》這一課時,有位學生指出洗車場用水很多,很浪費,而另一位學生卻認為,洗車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乾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恰恰是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的焦點,而教師卻輕描淡寫地給予簡單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師能就這兩個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需要用水”和“節約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據瞭解,這種現象在一些實驗區較為普遍。

教師們反映,課堂放開了,學生活躍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問題,真不知如何回答。還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的爭論感到無所適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給予的評價一律都是“好”。這樣,教師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

由此可見,改變教學方法不能簡單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不只是調動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把課改理解為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自主學習不等於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在學生提問時,應當認真傾聽,待學生的問題提完後,與學生一道對問題進行歸類,找出核心問題,以此組織課堂教學,並相機解決其他問題。動不應當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應當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積極思考問題,這種內在的、深層的動,更要落實,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得有序,動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專家認為,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動要動得有序,不是雜亂無章,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設計好問題,針對不同意見和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辯論,抓住學生髮言中的問題,及時給以矯正。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時,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時,要放手讓學生活動,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應當具體研究怎樣放,怎樣收;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

現在的問題是有的課堂無效提問、無效討論過多,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重複化。有人認為學生反應積極,就是主動參與,就是面向全體。表面上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你說,我說,大家說,熱熱鬧鬧一節課,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思維的深度不夠,導致的結果是傳統的東西沒有了,新的內容又沒掌握。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學生說時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條有理;學生做時要邊做邊思考,關鍵在於觀察、分析、判斷。

當然,更多的反映是,現在的課堂比以前“亂”。深入課堂後才發現,正是這種“亂”讓人看到了希望。雖然學生把小手舉得高高,而且還伴著“我說、我說”的聲音,雖然學生為了弄清學習上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聲音此起彼伏,雖然學生為了探究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座位,但都始終是處在積極的思維之中,這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課堂實質上是變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