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誰動了我們的“口算”

文思屋 人氣:2.88W
畢業論文

 

誰動了我們的“口算”

口算能力是傳統 “3大能力”中計算能力的1部分。實施課程改革以後,學生口算能力究竟怎樣,口算髮展現狀究竟如何?為此筆者在學期末對本校進入課改的1、2、3年級學生做了1次口算測試,測試內容:1年級100以內加減法,2年級是表內乘除法,3年級包括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兩位數乘整10數和幾百幾10除以1位數,每個年級50道口算,時間是10分鐘。從反饋情況看,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個年級都有1部分學生沒有完成,而且口算正確率都是不高,其中3年級1個班口算正確率僅為78%,儘管有的學生反映到試卷上結果是正確的,但從過程中能發現,很多學生在口算諸如13×2、48+33等時,採用的是用豎式計算,顯然這與原修訂版教材時的對口算的要求相差很大,對於這些即便去除1些因素的影響,我們還是能發現口算中的1些問題:口算速度下降、口算方法缺失、口算正確率下降、口算作用發生異化。對此,我們不禁要問:誰動了我們的“口算”?

1、教學流程的理念制約

課程改革後,教學流程由原來的“複習——匯入——新授——練習——小結”變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教材編寫上發生了變化,傳統教材中能體現出口算的基礎地位,在各個環節安排的口算較多,教學中第1環節是複習,而複習大部分是有口算的,這樣學生每天的學習也就從口算開始,每天都會進行1些口算練習,而課程改革後,實驗教材是先由問題情境開始的,情境取代了口算的位置,教學中強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主張讓學生調動其已有知識經驗主動建構知識,使得教師在用教材時,通常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活動等。而對何時可以進行口算訓練無力光顧,這樣除了在口算課堂上有口算練習以外,其他課堂上很少見到口算的蹤影,受教學流程的影響和1些理念的制約,課堂缺少了口算練習的機會,口算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自然而然地不被大家所重視,而課堂上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練習,那麼很難指望學生會在課後練習口算,因此也就成了口算能力、口算速度的直線下降。

2、重視與提倡的本末倒置

實施課程改革以後,1些培訓資料、公開課、專家講座包括教材編排總是大幅渲染演算法多樣化。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想方設法努力體現演算法多樣,形成班內演算法多樣的局面,在口算教學中也不例外,教師總是用很大時空來展現學生演算法多樣化的.局面,而在這1味追求演算法多樣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口算是建立在意義基礎上的,它需要大量記憶參與,需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練習才能達到熟練,這種只注重演算法多樣而忽略必要練習的做法,使得該“重視”的並沒有被重視,而“提倡”的卻擠佔了大量時空,“提倡”與“重視”的本末倒置造成口算有名無實,口算方法得不到及時鞏固優化,口算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由此也就造成口算能力的下降。

3、教師觀念的人為羈絆

當前由於受評價影響,在對口算的的關注上過於注重結果,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1種思想:“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學生能口算結果正確就行,至於是用什麼方法得出的,口算中應傳承什麼思想等,不去關注或不予重視,這樣自然也就造成口算方法與思想的流失。而且很多老師為了提高正確率,往往鼓勵學生用筆算去口算,這樣結果不至於出錯,如46+25,教師教學時對“個位加個位 10位加10位”的筆算方法大力讚賞並積極予以推廣,而對於13×2的口算則更是鼓勵用筆算,顯然這樣教學直接造成口算作用的異化,使得口算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蛻變成筆算的附屬品,導致學生對口算興趣的下降,造成學生口算能力的低下。

基本計算能力強,曾是我們的優勢,課程改革以後,這也曾是爭議的焦點,但今天當它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認真地考慮其存在的價值,不然有1天當它真的不存在了,別再詫異“誰動了我們的口算。”

 

 

 

孫敬彬 男 30歲 國小高階 數學教研員

TAGS:口算 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