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做中學科學教育中討論的意義論文

文思屋 人氣:2.64W

一、討論在“做中學”科學教育中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做中學科學教育中討論的意義論文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主要方式。因此語言的發展,對孩子自身的全面發展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做中學”科學探究過程中,總有一個前概念轉化為新概念的過程,在這一轉化的過程中,師生和生生相互交流,能大大提升孩子表達思維的能力,有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孩子們在“做中學”科學實踐中,很多時候是處在沒有語言的思維狀態。如果沒有討論性學習,就缺少思維和語言的結合,那學生自己想得再多,也不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反之,若按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味讀書或只重複教師的語言,他們仍舊會存在思維與語言脫節的狀況。那隻能稱之為會說話,但缺少思維性的語言。“做中學”倡導合作性學習,意在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更多獲取知識資訊,而合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學生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因此“做中學”課堂教學十分關注孩子在討論環節中語言的發展,以促進他們相互合作和激發思維的能力。維果茨基說過:“思想不僅用詞語表達;它還通過詞語得以存在。”在我們所看到的集體討論中有大量的例子說明這種過程:經歷引起了語言;語言產生了思維,而思維又可能需要新的語言;如此往復迴圈。可見,討論並不僅僅是把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這兩種能力機械相加的過程,而是一個幫助學生不斷完善思維,不斷提升語言發展的一個過程。“做中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時常需要通過對比試驗來尋找證據,而對比試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控制好實驗的條件。但在這個問題的闡述上,一開始往往學生都是心中有數,難以表達。他們都明白,條件控制不好,會對尋求證據帶來很大的干擾,獲取不到準確的'答案,但就是不能很有條理地說明應該怎麼控制條件,和為什麼要控制好這些條件。我們通過多次組織學生在多項對比試驗的過程中討論,並不斷幫助他們修正自己的說法。最終學生在遇到對比試驗的時候,都能在思路十分清晰的狀況下,有條有理地說明控制條件的相關問題了。這就是一個思維和語言在討論中獲得發展的鮮活的例子。討論不僅要讓學生將不同的意見充分用符合邏輯思維的語言來闡述,還必須讓學生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這對於發展學生科學語言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討論的策略

當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科學的結論並不會自然產生,而要通過思維加工,經過研究、討論才能得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把在探究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放手討論中能互相啟發,使思想得到交流呢,教師在學生討論環節之中有無引導策略是至關重要的。我以為要讓學生能有效開展好討論環節的學習,須知如下:1、必須很快將學生的討論引導到爭論中來,這樣有助於打開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如《滑輪》一課,學生在研討階段將實驗結果彙報,出現了兩組的結果相矛盾,讓他們展開辯論,出示證據,闡明根據,進行論證,學生有理有據地進行說明,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的,而主要是經過自己的分析、理解、爭辯而得到的,因此收穫大大,記憶深刻。2、注意在學生討論出現邏輯思維和語言阻斷時,及時引導他們跨越思維和語言的障礙,使得他們能從探究過程的“此岸”(用材料進行實驗之後)達到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解釋實驗現象的“彼岸”。3、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用明確而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思維。學生在開展討論性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以為就是一個發散思維和隨意發言的過程,在表達自己想法的過程中,往往缺少思維的過程,因此很多時候都是看到什麼說什麼,顯得語言凌亂而不明瞭。這個時候應該讓學生們注意到,我們開展討論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表達自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更在於要明確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要讓別人明白你的想法,就要用最簡潔的語言,最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在討論發言之前一定要養成在腦子裡理順思維、組織語言的好習慣。4、最後要說明的一點是,形成明確的結論並不意味著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認同這個結論,更不意味著要所有的學生都來掌握這個結論中所包含的科學概念。只要讓學生能把自己最後的結論和最初的設想作對比,形成結論記錄下來便是他們所做的科學。我們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科學的語言來記錄他們討論過程和結果,只要是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即可。如此不難看出,討論在“做中學”科學教育中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