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仁義之道

文思屋 人氣:2.49W
淺論仁義之道
“孔子仁,關羽義”。故孔子能教化諸方,為萬代師表,彪炳千秋,關羽能義薄雲天,封金掛印,為萬世頂禮膜拜,為眾生心生景仰。左手“仁”,右手“義”,走遍天下都不懼。單看“仁”這個字的結構,“單立人”意指一個人,“仁”是兩個人在一起,由此可窺中華文字的獨具匠心,人和人相處就需要“仁”這種美德了。“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薰陶下的文人墨客以及普通讀書人應該具有的美德。以仁義之心待人接物,愈久彌香,愈久彌芬,對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學養前途都是極其有裨益的。仁義之心的養成,來源於兒時的正統教育,即儒家傳統文化的沿襲和薰陶,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日積月累,逐漸養成,並以此作為做人標準加以付諸實施。仁義之道,小可齊家,大可治國。記得小的時候,大家都讀過王祥臥冰、刻木事親的感人故事,讀過《三國演義》,知道關雲長不慕榮華富貴,為一個“義”字,千里走單騎,讀後很是動容,於是在冥冥中喜歡上他們的做派,在以後的人生光陰中慢慢品味,慢慢理解,並以此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受益匪淺,妙用一生。古人講究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禽獸亦懂得“舔犢”和“反哺”,作為一個人更應該孝敬父母,再由孝敬父母延及寬巨集仁義待人,光明磊落做事。所以古人要求在擁有仁義美德的同時亦強調有氣節,尤其是做學問的,如果沒有氣節,為五斗米折腰,吃嗟來之食,是很讓人看不起的。以仁義之道持家,家道興旺,因為一個人如果仁義了,大家都願意和他打交道並真心實意的幫助他,幫助他出謀劃策,出力,出人,再加上本人的努力和智慧,家道興旺就很好理解了。以仁治國,也可以說是治國的上策,這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爭論過了,並被自漢以來幾千年的歷史驗證了的,過去有一句特別出名的官場話;“聖朝以孝治天下”,比如在官場上實行過“舉孝廉”的納士制度,強調孝道,強調仁義,因為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體恤民間疾苦,才能全心全意的為老百姓謀福利、謀福祉,大家說呢?有個反面例子,秦朝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學生,大家都知道,韓非子是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在秦始皇時期,嬴政聽從了李斯的建議,不施仁政,實施嚴刑峻法,對老百姓的不滿和反抗實行絕對的鎮壓,又為了防止儒生之口談論政事,實施了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結果造成了對上古文化嚴重摧殘的惡果,同時把一些有學問的人都坑殺了,弄得朝無才臣,澤無才人,結果導致宦官趙高之流篡權,演繹了一場指鹿為馬的鬧劇,同時李斯本人也慘遭趙高之毒手,受五刑而歿(五刑指刺字、割鼻、截斷腳趾、砍頭、剁成肉泥)。後來漢以後歷代,汲取了秦的教訓,從漢武帝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的仁政之道慢慢地被搬上了歷史的前臺,被宋理髮揚和光大後,元明清都以此治國了。當今時代,仁義之道應該被繼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推廣和應用,相信以此處世,大家定會收穫人生無限美好的!論文出處(作者):劉文來
儒家德治思想內涵論文及其實踐意義
關於心靈的哲學認識
TAGS:淺論 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