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4.62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

《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軻,是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書中有的許多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人的本性雖然善,但是有時侯也會迫於本性的情勢與慾望,作出非善的行為來,這樣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與義兩者不可兼得時,就應捨生而取義。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因此我們就該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2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裡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裡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為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國小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裡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3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4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不朽經書讓我獲益,並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後,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編寫,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不要認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孔子的《論語》很少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有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用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罷了。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5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裡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並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麼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瞭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並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裡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後遭世人冷遇的淒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夥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歎為觀止。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6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典籍不計其數,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論語》就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書籍之一。

學習《論語》內容,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本分。本學期我們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論語》十句經典,讓我感慨最深的就是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一句是孔聖人在河流邊感嘆的,他告誡我們:時間就像河水一樣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寶貴的時間。是啊!時間飛速流逝,一去不復返。有一句名言:請珍惜時間吧!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我們才會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延長,出彩。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崇拜“遊戲英雄”,整天抑鬱不振,導致學業荒廢,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樣年華,卻被白白浪費在虛擬的遊戲中,被白白浪費在渾渾噩噩中。年輕時代,時間不能太隨性去支配,要讓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過得踏踏實實。

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時間就像是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縱觀古今,沒有哪一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偉人不是珍惜時間,忘我勤奮的楷模。時下,不少中學生缺乏的就是時間觀念,他們沒有人生理想,學習態度不端正,一上課就萎靡不振,無心聽講。基本的學習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用業餘時間讓自己有所作為。長此以往,豈不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為了自己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攜手,一起珍惜時間,一道務實奮進。來展現自己靚麗的青春,實現自己成功的人生。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7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8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學”與“習”統一起來。第二句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三句講的是做人態度。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和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裡強調做人要從自身出發,注重內心的品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這句話是孔子所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我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關注別人會不會理解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你理解別人,還怕別人不理解你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思結合,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同樣的,學習他人的經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沒有借鑑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費時間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得好,論語中有很多的語句至今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論語》的價值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學傳統雖然在後來發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並未因此而黯淡。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9

坐在桌前,寫《論語十則》讀後感。拿著《論語》搖晃了半天,也感不出個頭緒來。恍惚中似乎看見一縷魂兒頭過紙背,飄蕩在春秋戰國和兩三千年後的今天。

想當年,孔老人家為做官周遊列國,歷盡顛簸,費勁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夠酷,還是不太會做秀,反正最後沒戲,只得回到老家教書。為了多掙幾個錢,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個溫飽,最後也沒發財。就得了幾束肉乾,幾片乾魚,很失敗的樣子。

說他是辦學的祖宗,有可能的。聽說以前的私塾都掛他的畫像。現在私立學校是不掛他老人家的像了,不過收費比起祖宗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說他書教的好,似乎有點兒勉強。據觀察,他就的教學宗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會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在路上大夥兒互相討論學習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憑興趣愛怎麼學就怎麼學吧。

學的怎麼樣,全靠一個“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勞;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經收到了肉乾,魚片,“我是老師我怕誰?”

後來要不是幾個學生有出息,哭著喊著又是叩頭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會成為千古聖人。嘿嘿,不信啊?你說他書教的好,讓他拿特級教師證出來看看!

教書不怎麼樣吧,說話也沒什麼水平。

那天不只怎麼的跑到河邊上憋了好半天,總算說了句有意思的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弟子們歷盡記錄下來大呼高明。其實就在他不遠處有一位老農也在說;“不抓緊點種上,秋後就得餓肚子了。”

從戰國回來,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寫到作文字上,那不是找死嗎?還是按照“四勿”原則,端端正正的寫上:要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刻苦努力,向孔子學習。

學什麼?……忘了。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0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1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論語》中的名言,我們為何不以它作為我們的座右銘,時刻告誡自己應當謙虛,取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時要不斷溫習和自習,用這樣的姿態去感悟得到知識後的快感。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和你一起分享知識的快樂,別人指責你,你卻不會 怨 憤,這 便 是 所 謂 的 君 子 。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事實求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學習,要懷以你最純淨的心來思考問題,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這樣,你才會學到你所要的知識,習慣於把自己矇在鼓裡,這樣的人不會有所成就。這便是對學習的態度。

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只要做好這一點,你一定會很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則。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喜愛知識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學問我們應當懷著以讀書、學習為樂趣的心態來獲取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什麼會什麼,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並且獲得成功。這便是學習的途徑。

孔子及其弟子編寫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每句話都有更深一層的哲理,都是一條啟迪。我們如果多讀、多品、多看就一定會成為人上人。

讀罷《論語》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悅;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現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後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緻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並多鑽研複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麼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劃,正如孔子所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急於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閒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經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4

坦白地講,一直沒有讀過孟子及其作品,因為本人喜歡道家,尤其是《莊子》。現在拜讀過這本書,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樣都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他們和諸子一道形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體系。

作為“亞聖”的孟子對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久,我們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概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鳳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早已穿越了千年的歲月,我即使侷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談及學習時,有一點叫做“尚友”。怎樣跟古人交朋友?吟詠他們的詩,閱讀他們的書,同時還要討論他們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比如,大家喜歡讀歷史、傳記方面的書,瞭解古人的生活、志向與作風,就等於跟古人做朋友一樣。《孟子·滕文公上》中說“有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長。

在談及教育時,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

再來看看孟子對“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遠遠高於財富、權力、地位,孟子還主張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怎樣產生“浩然之氣”?那就是:一要持志養氣,堅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動心忍性”,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三要“存心養性”,就是要清心寡慾。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自古以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論語中仁義的讀書筆記15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