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時代下計算機教學理念探析

文思屋 人氣:1.03W

網路已成為教育過程中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從波蘭、俄羅斯、馬來西亞到美國和英國,到處都興起了讓計算機和網路進入學校的熱潮,似乎學校能夠掌握的各種各樣的資源越多就越好。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資訊時代下計算機教學理念探析

 摘要: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計算機、行動通訊裝置及各類多媒體軟體技術已經大眾化,個人計算機更是成為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之一。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中國小已經把計算機列為必修課程。為此,本文主要探討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師如何開展計算機課程教學,才能做到激發高中生的學習潛質與科技發展大趨勢、社會對高中生能力素質需求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資訊科技;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

教育部於 2003 年頒佈的《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做到課程結構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課程內容的設定切實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課程目標的樹立確保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1] 面對 2003 年版新課程標準有關教學理念的要求,高中計算機課程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情感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已有知識,重視學生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觀察、挖掘和培養,用活潑生動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升其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讓學生想學、能學、會學、學會,從而充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發揮優勢,調動興趣

在愛因斯坦看來,“對於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隨著資訊化教學技術的普及,計算機等數字化、網路化裝置在高中已經屢見不鮮,在家庭也得到普及。個人電腦已經成為高中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他們對計算機的認知程度可想而知。[2] 在此背景下,學生對計算機課程自認而然會有一種“輕車熟路”的鬆懈,進而認為計算機課程也可有可無,這對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是個不小的挑戰。因而,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就需要針對此類新形勢,深入瞭解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理解程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力爭在課堂中給學生帶來一股新風,使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技能系統化,用新知識不斷充實學生的知識架構,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因材施教,德學並進

2.1由於課程安排的需要,高中把計算機技術設定成了一門獨立的課程,實際上計算機課程綜合了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等課程知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計算機的應用領域更是涉及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無孔不入。《課標》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不僅要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本使用,還要學會運用計算機技術促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勇於創新,提高思考與決策水平,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2基於這個教學目標,在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已有學識水平的及初上,在教學內容安排、教法選擇、過程設計下功夫,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確保達成教學目標;在培養學識,築牢學生網路安全意識防線,樹立全面的網路道德觀的基礎上,要從學、用、專等方面讓學生認識計算機課程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把文明上網,遵守公約,健康使用計算機列為學習目標,把計算機的操作知識學到手,使學習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入腦入心;要培養良好的用機習慣,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是生活學習的工具,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的實用性,教育學生遠離不健康的網路資訊,不玩網路遊戲或者做到適度不沉迷,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蒐集自己生活、學習所需要的網路資訊資源,提高學生的網路資訊收集、分辨能力,確實做到讓學生德學並進。

三、注重理論,強化操作

3.1與數學、語文等其他課程不同,高中計算機課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它的實用性。作為一種工具,只有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才能提高應用能力,不僅僅是口誦筆記。這就要求在計算機課程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在把理論知識講清講懂的基礎上,儘量給學生實際上機操作的機會,把所學理論在計算機上加以驗證,學用結合,培養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工具性學科要注重“重複”訓練,只有通過反覆的操作實踐,才能讓學生體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優勢,檢驗自身理論學習上的'不足,做到學習的目標指向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3.2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是做好計算機教學的基礎。在每節課 45 分鐘的時間內,要按照學習規律,安排複習鞏固老知識,鍛鍊熟悉老技能,實現老知識、技能的固話、內化,時間控制在 10 分鐘以內為好;要開啟匯入新知識,把課程安排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通過演示、投影、教具的媒介,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本節課程的重點、難點、要點充分理解、基本掌握,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為好;其餘時間,全部留給學生上機操作。操作過程是首先用操作檢驗課堂上老師所講內容,其次是由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安排聯絡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答疑解惑,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3[3] 相對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起到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如果課堂上教師“滿堂灌”,甚至照本宣科,學生就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失去學習的激情。在資訊時代背景下,要求計算機課程教師既要圍繞新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又要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善於運用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裝置,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這就要求高中計算機課任課教師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更新知識技能,提升職業能力,用最新的計算機行業的技術成果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要求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有關工作量、職責、待遇、職稱評定的政策規定,為資訊科技類課程教師的發展提供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的發展環境 。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部 .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Z].2003.

[2] 符泰民,陳瑩 . 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資訊科技教學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王榮良,高淑印 .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案例發展點評 [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