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推理交際模式對口譯的啟示

文思屋 人氣:1.71W

【論文關鍵詞】 關聯理論 明示-推理交際模式 口譯 啟示

論推理交際模式對口譯的啟示

【論文摘 要】 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可以通過關聯理論中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正確理解、傳遞資訊意圖和交際意圖,要求口譯人員必須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 
  
  一、關聯理論與口譯
  1986年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 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Relevence:Co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際與認知的關聯理論。關聯理論主要研究資訊交際的推理過程,尤其注重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該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互明的前提是在於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看成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動態的明示—推理過程,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關聯理論的提出表明了翻譯實踐又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進行,即可以通過在語境中尋找關聯來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這些研究為口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
  1、口譯的型別與特點
  口譯,即將一種所講的語言當場口頭再現為另一種語言,是促使操不同的語言的人們進行口頭交際的'一種特殊的有聲語言活動。一般說來,口譯工作有四大特點:(1)要求快,不容仔細推敲或查閱資料。(2)迅速見效。語言意義通過聲音,面部表情和體態語形式得以傳達,從而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3)表達方式比較靈活。(4)接觸面廣,工作方式多樣。
  2、明示—推理交際模式
  Sperber和Wilson認為,交際的模式有兩種:程式碼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語言交際同時涉及這兩種模式。他們明確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ostensit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交際者雙方根據共有的認知環境用言辭和其它手段把自己的意圖明示出來,旨在儘量降低聽話人對其話語的加工努力程度,以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根據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明示行為提供兩層理解話語的資訊:第一層資訊是被指出來的資訊;第二層資訊是有意指出第一層資訊的資訊。辨認出這種明示行為後面的意圖是有效地對資訊進行加工的必備條件。
  3、資訊意圖和交際意圖
  一般來說,說話人在交際的過程中都會預設自己所講的話是有關聯的。他還會考慮到對方的背景知識,使自己說出的話對自己和聽話人都很明確,以達到交際中雙方的互明。這就是關聯理論所提出的明示行為。關聯理論認為,交際者的明示行為後面一般都有意圖,並區分了說話人的兩種意圖:資訊意圖(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前者指話語的字面意義,是說話人慾向聽話人傳遞某種資訊的意圖;後者則指說話人慾向聽話人表明自己有傳遞該資訊意圖的意圖。兩者關係密切,缺一不可。如果說話人沒有傳遞資訊的意圖,交際的意圖也就不存在。例如:貴公司想與我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此例中,說話人傳遞資訊的意圖為:貴公司與我公司都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想法。其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是:我們也有意同貴公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這種不謀而合的想法為進一步的磋商提供可能。說話人意圖表明己方的誠意,達到傳遞交際意圖的目的。這表明說話人既表現出向交際物件表達或進一步表達一組資訊的行為,又表現出一種積極交流資訊的態度。譯員翻譯此句話時,須把這種積極交流的態度表達出來。此話語可譯為:Your wish to establish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 coincides with ours.
  二、關聯理論對口譯的啟示
  我們不難看出關聯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理論,對理解、解釋以及進行任何這兩種語言的互譯,特別是對這兩種語言的口頭互譯,有極大的啟示。
  1、關聯理論提出理解說話的標準是人類認知假設,即人類的認知靠的是關聯。當譯員從每個話語的語言解碼中獲得資訊時,其心理過程則表現為對話語做出多種理解,即作出語境假設。然後,譯員須在極短的時間裡作出決定,推斷出最可能的假設,尋找出原文與語境間的最佳關聯,並將其用目的語表達出來,從而完成一次交際活動。
  2、譯員靠其百科知識、原文語言提供的邏輯資訊和詞彙資訊、原文的文化背景資訊等對理解原文有用的資訊來尋找關聯。以使論文既符合原語所傳達的資訊,又能反映出目的語的特色。因此,譯員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廣博的知識、敏捷的反應能力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等,以便成功的找到話語的關聯,從而達到出色地完成口譯任務。
  3、要求譯員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由於譯員是將資訊從一種語言形式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這就涉及到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因此,這就要求譯員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載體,譯員只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
  
  【參考文獻】
  [1] 李越然.論口譯的社會功能[J].中國翻譯,1999(3).
  [2] 廖開洪.談“合作原則”在口譯中的作用[J].中國翻譯,1999 (1).
  [3]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 梅德明.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