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

文思屋 人氣:2.21W
  

論文關鍵詞:批發商業 流通效率 創新
  論文摘要:我國的批發商業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中,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陷入經營困境,導致批發功能削弱,流通效率低下。因而,迫切需要積極借鑑和探索創新批發商業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批發商業向現代批發商業的轉變。

淺論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

批發商業作為流通部門內部分工深化的產物,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有批發商業萎縮,非國有批發商業組織化程度低、經營不規範,嚴重削弱批發商業“大批量、低成本”的經濟優勢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造成流通不暢,資金週轉緩慢,流通費用上升,流通效率低下的局面。從而降低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執行質量和效益。因此, 應積極借鑑和探索創新批發商業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批發商業向現代批發商業的轉變,以適應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
  
  大流通市場格局中批發商業的不適應性
  
  我國的批發業經過改革後的重組,已形成國有批發企業和非國有批發企業、商業批發商和製造批發商、批發機構和小商品批發市場並存的多元化新格局,從而在根本上扭轉了商品批發渠道單一化的局面,實現了當初“搞活流通”的改革初衷。但是,由於我國尚處於新體制形成的初期,傳統的批發業對於新體制的建立尚未完全適應,整個批發體系仍處於轉變之中,由此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專職批發商發展滯後
  批零分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批發商的存在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供求關係,調節市場供求,在商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只要存在以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只要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之間存在著各種結構性矛盾,批發商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並且市場經濟越發展,這種必要性也就越突出。我國目前專職批發商數量的減少和在批發業中的比重下降,並不意味著專職批發商的過剩。與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批發業的密度和分佈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據統計,我國的每千家零售店擁有批發店的數目遠遠低於美、日、英、法等已開發國家,每10平方公里擁有批發店數雖高於人口密度大大小於我國的美國,但遠低於日本,還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因此,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我國的批發商不是多餘,而是不足。問題是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現代批發業,而我國的批發商大多還未完成現代化的轉變,由此造成批發商過剩的假象。這種局面如不改變,必將成為商品流通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影響到整個經濟的發展。
  批發企業的規模過小
  批發貿易本身就是指商品的批量銷售,因此要求批發企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實行規模經營。但是由於批發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市場被重新分割,原有的專職批發商規模縮小,而大量分散的、兼營的、販運式的批發經營也難以形成規模。除了進出口貿易與生產資料批發交易中有小部分規模較大的批發商以外,各類批發市場中基本沒有大批發商。據統計,2002年大城市批發市場的批發商年平均成交114.9萬元,中等城市為86.6萬元,小城市為67.8萬元。由小商販為主體與支撐的'傳統批發市場已相對過剩,而依託現代科技、先進管理的大批發商嚴重不足。批發商“小、散、差、亂”,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批發業的形象,過小的經營規模使我國的批發企業經營成本高而效率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影響了批發功能的發揮,反過來又制約了批發業的發展。

商品流通效率低下
  現代化的專職批發商的缺乏,必然導致大量非專職批發交易的發生,而多頭分散的批發經營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通過批發交易的集約化實現流通費用的節約,造成流通效率的低下,流通費用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經濟性。按理說,生產企業自銷和零售企業直接向生產企業進貨,其目的就是為了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但事實上,生產企業為此往往需設定自己的銷售機構,而零售企業也必須設定自己的採購機構,從而使批發機構重複設定,不僅沒有減少流通環節,反而卻呈增加的趨勢,反映出我國批發體系的功能不全和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