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品德與社會在生活理念下的有效教學

文思屋 人氣:2.48W

國小品社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品社課程的核心。課標強調本課程應以學生生活理念下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探究社會,使學生不斷體會,領悟道德準則並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基於以上認識,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從兩大方面談談品德與社會課堂如何在生活理念下有效地教學。

淺談品德與社會在生活理念下的有效教學

一、瞭解課程特徵、彰顯生活理念意識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從課程的型別看,它是一門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思維性、開放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歸根到底是離不開學生的生活,滲透著生活理念的意識。

第一是綜合性。品社是整合了品德、地理、歷史和社會等學科的內容。課程基於學生社會生活與認識的整體的、具體的、易變化的特點;學習方式則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特點出發。例如,它既要求學生懂得愛父母、愛學校、愛學習、遵守公約等道理,又要求學生了解國內國外的地理、歷史知識。

第二是思想性。品社不侷限於課堂,而是體現為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延續等活動過程。如課前調查、收集、篩選、整理、資訊;課中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課後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資訊和道理運用於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校內外,在生活理念下學到新知,達到更開闊的視野。

第三是社會性。品社以發展的基本需要為基點,幫助學生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促進人的個體社會化。課程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讓兒童從自己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究社會。

第四是實踐性。品社有關知識的獲取與運用均離不開社會實踐。是圍繞兒童的生活現實和生活需要出發的,如:“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們同有一個家”和“我在成長”等,滲透著生活理念,遵循著生活邏輯。

二、選擇正確教法、掌握生活實踐方法

其一自主學習。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方式如果單一,會嚴重阻礙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匱乏。只有倡導和實施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並得到主動的發展。為了給課堂帶來鮮活的知識和無限的生機。教師要把“挖掘”資料的主動權授予學生,發動學生搜尋學習資源,自主地探究,用生活理念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出有價值的觀念或結論,真正把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例如教學《我和小夥伴》一課時,設計與夥伴在一起表演的情景,做人要誠實,要學會友好相處。學生不僅再顯課本中我和小夥伴情景,還悟到生活中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二是交流合作。在現代生活中,交流與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能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流的`機會 ,讓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同學平等地交流與合作。例如:教學《走進民族大家庭》時。學生進行分組交流,對課前收集的民族資料進行交流、彙報,介紹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生活實踐中認識民族大團結的深刻意義。

其三是探究認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理念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生活理念規範的價值觀。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並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真正掌握生活實踐方法。例如,教學《珍愛生命、遵守規則》一課時,老師出示一些圖片和影視片段,讓生觀看,然後讓學生分組探究,從中悟出人人都應遵守交通規則,才能確保人的生命安全的道理,在生活理念下珍愛生命。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了解課程特徵,鑽研課標內涵。其次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活動中探究,在生活理念下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彰顯生活理念下有效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