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文思屋 人氣:1.93W

摘 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國小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就當前國小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強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見。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關鍵詞:國小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國小教育的特點和國小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遊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國小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國小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並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國小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國小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係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國小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於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於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國小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係

一般而言人際關係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係。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國小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係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國小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國小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國小生有的由於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願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係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鬱恐慌。有些國小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國小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慾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佔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鬥狠現象在國小校園中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