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比較語言學論文範文

文思屋 人氣:3.1W

正文是一篇論文的本論,屬於論文的主體,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以及探索,它佔據論文的最大篇幅。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語言文學論文的正文部分,歡迎閱讀,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比較語言學論文範文

語言對比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新中國漢外對比研究與教學的開創者,當推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呂先生認為,語言學上的對比研究對於認識語言的本質及其變體特點意義重大。學界一般以呂先生1977 年的學術報告《通過對比研究語法》,作為中國新時期語言對比研究的開始。呂先生認為,只有通過比較,被研究物件的共性與特性才能顯示出來;“語言也是這樣,要認識漢語的特點,就要跟非漢語比較”

 一、語言對比研究的歷程

語言對比研究,迄今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始於洪堡特 19 世紀開創的對比語言學,洪堡特同對比語言學的另兩位先驅葉斯柏森和沃爾夫,共同奠定了語言對比研究的哲學基礎、方法論基礎和理論目標,提出了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本質和人類精神關係的思想。第二個時期從對比分析理論奠基人 Fries 和 Lado 的《跨文化的語言學》(1957)開始,到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其特點是以美國結構主義作為哲學和方法論基礎,注重將目的語與學習者的母語進行語言表層的差異比較,藉助對比和遷移來學習第二語言。第三個時期從 CarlJames《對比分析》(1980)、Krzeszowsk《i對比語言學的範圍》(1990)直到現在,這一時期對比研究逐步突破錶層研究,迴歸到語言深層研究,注重對比研究的應用服務功能,呈現出逆向發展的特點。

二、漢外對比研究的層面

對比研究可以是歷時的,也可以是共時的。漢外對比研究是兩種或多種語言的共時比較,通過比較研究顯示語言異同尤其是差異,以認識語言本質,併為語言教學、語言翻譯和雙語詞典編纂等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促進語言學研究的深入。作為兩種互相獨立的語言系統,漢外語之間存在著極大差異。從內部語言學範疇來看(微觀方面),漢外語在語音、詞彙、標點、語義、語法、修辭等方面具有顯著差別;從外部語言學範疇分析(巨集觀方面),兩者在語篇結構、思維方式、文化背景、語用等方面也各具特點。這兩個層面的漢外對比研究成果,可以廣泛應用於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翻譯研究與實踐、漢外雙語詞典編纂等領域,對於促進母語自身的發展,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學者劉宓慶、潘文國等人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關於“對比研究三個層面”的理論,認為“對比研究”宜從語言表層結構形式、語言表達法、語言心理和語言哲學三個層面逐層深入。借用葉斯柏森(Jespersen,1929)的`表述,第一個層面相當於 A 層面“形式”研究,第二個層面相當於 B 層面“功能”研究,而第三個層面則是 C 層面“意義”研究,只有深入“意義”研究層面,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語言和人類思維的最內在的本質”.

比較國內外對比研究實踐,語言形式的表層對比研究與國外第二個時期的研究相對應,語言心理與哲學的深層對比研究則迴歸到了第一時期洪堡特、葉斯柏森等人的研究。事實上,無論是語言表層形式的研究,還是中層表達法的研究都無法離開語言的深層研究,任何語言差異都必須溯源到語言深層心理或民族思維方式,並從中尋求合理解釋,最終解決語言應用中的一些根本問題。

我們認為,漢外對比研究應傳承前人開創的傳統,更加關注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交際工具和認知工具功能,關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以深層研究促進表層研究。根據漢外教學與研究的具體任務、物件和目標,我們傾向於劉宓慶、潘文國等人關於“對比研究三層面”的理論,應著重在三個層面進行漢外對比研究。

第一個層面是表層語言形式對比。這是將漢外語言作為一個靜態、穩定的系統,重點從語音系統及語法系統兩個方面進行對比,主要適用於語法教學、翻譯教學。表層對比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無法預測學習者所有的困難;不過,如果我們能將對比研究結合偏誤分析、中介語分析等分析方式,更能幫助學習者辨析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異,也能解決語言教學和應用的一些實際問題。

第二個層面是中層表達法的對比。這是將漢外語言作為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重點從使用者的社交語境進行對比,最適用的領域是語言交際和實用翻譯。這一研究強調從語言實際應用層面,側重語篇和語用的對比研究,其初衷是以有定無定、肯定否定等共性範疇作為出發點,突破現行教學語法體系的束縛,建立對語言應用更富有解釋力的語用體系。

第三個層面是深層語言心理的對比。這種對比主要適用於實際語法和文化翻譯領域,體現了漢外對比研究最重要的任務,目的是揭示不同語言表達形式的文化和心理背景,探索人類語言共同的本質和各民族的語言特質,更深層地理解語言心理或民族思維方式,從而正確指導前兩層對比研究,建構現代語言科學。

進一步審視這三個層面的對比研究,我們發現,第一個層面的學理背景是結構語言學,主要是從語言的自然屬性出發,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對比研究規定性的語言;第二個層面的學理背景是社會語言學,主要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出發,用社會學的方法對比研究描寫性的語言;第三個層面的學理背景是語言哲學和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從語言的人文屬性出發,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去對比研究解釋性的語言,這也正是語言學發展走過的歷程,也體現了漢外對比語言研究的發展總趨勢。

 三、國內漢外對比研究的走向

我國近現代的漢外語言對比研究歷史可追溯到1898 年出版的馬*忠的《馬氏文通》和嚴復的《英文漢估》,到 20 世紀 40 年代,趙元任、黎錦熙、王力、呂叔湘等語言學泰斗,都對漢外對比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國內漢外對比研究才真正興起,進入快速發展期;90 年代以後,更是方興未艾。

我們在“中國知網”上,以“漢外對比”為關鍵詞進行搜尋,自 2000 年至今 10 多來年,國內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達到 2067 篇,較前 20 年(1980-1999)的 113 篇,增長近 20 倍之多。

對於國內漢外對比研究的現狀,劉重德、劉宓慶、許餘龍、楊自檢、潘文國、連淑能、許高渝等學者都作過總結。近 10 餘年來,學者們與時俱進,開闢學科交叉研究新興領域,促進了漢外對比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1)漢外對比與語料庫的研究。例如,齊振海根據“概念隱喻理論”,通過對“心”所產生的隱喻性詞語進行分析,揭示英漢語言隱喻意義的建構和執行機制的異同。

(2)漢外對比與雙語詞典編纂的研究。例如,馬秉義從英漢對比分析角度出發,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了英漢詞典型別和作用,提出編纂偏重應用的新型英漢詞典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