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比較教育學論文

文思屋 人氣:5.73K

比較教育學在我國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比較教育學論文

在西方主導的全球背景下。開發中國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馬首是瞻,試圖斬斷所謂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與西方“優越”的文化對接,自身具有一種“他者優越”的意識。喪失了與西方世界平等對話的信心和勇氣,因而在比較教育的話語實踐中處於一種失語狀態。因此,肩負教育與文化交流橋樑任務的比較教育學應注重本土研究,並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一、比較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比較教育之父”法國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較教育概念的人,他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範圍是:“一部對此項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應用效果的著作,其內容應成為歐洲各國現有主要教育機構和制度的比較,首先研究各國興辦教育和公共教育所採取的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學校教育全學程所包括的各種課程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以及每一目標所包括的公費國小、古典中學、高等技術學校和特殊學校的各銜接年級;然後研究教師給青少年學生進行講授所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他們對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項改進意見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對比較教育學概念比較公認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強調比較教育學的目的和實用價值。認為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國的成功經驗。改進本國教育。其作用在於向人們提供廣泛的教育情況與資訊。對各國教育問題與趨勢進行研究與分析,加深人們對本國教育現象的認識,改善本國的教育狀況。

第二,突出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物件與範圍。其中又分校外與校內兩個派別。校外派強調比較教育學必須透過教育現象,透過對其相似性與差異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認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內的事情更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內的事情;校內派則認為比較教育學是研究教育本身的一門學科,它有其本身的特點與規律。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校,主要實踐活動也均在學校內進行。

第三,注重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並試圖從方法的角度對比較教育學確立定義或界說。贊成這種觀點的比較教育學家認為方法就是比較教育學本身。

第四,特別關注比較教育學的功能與性質。其研究物件是比較當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分析其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係,找出它們之間的同一性或差異性,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以及一般原理與規律。

綜上所述,比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為:它是以比較法為主要方法,研究當代世界各國教育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探索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一門教育科學。因此比較教育學既是一門應用科學,又是一門理論科學。其理論當然應結合實踐並服務於實踐。由於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傳統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本文主張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二、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這裡所說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是指一種研究方向,即本土化+本土生長。所謂“本土化”,也就是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認同進而轉化為本地文化組成部分的過程。“本土化”與“本土生長”是有區別的。如果說“本土化” (nativization)是一個主動吸收西方文化的外爍過程,那麼“本土生長”(indigenous evdution)才是發源於本土社會的文化自我演進過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確批評那種不顧中國社會實際一味仿效西方教育制度的做法,將其比作“拉東洋車”,認為那是“害國害民的事,是萬萬做不得的”。他主張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可見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本土生長”而不僅僅是“本土化”。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正是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方向。通過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使我國的比較教育學能正確地描述和解釋我國的教育現實,預測我國教育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對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確實有價值的建議和對策。下面從兩方面來具體談談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一)比較教育學進行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必要性

比較教育學似乎一開始其研究興趣就集中於異域而不是本土。雖然說這與它的學科性質(一種致力於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學科)是分不開的。但筆者認為在借鑑的基礎上。中國的比較教育學目前應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本國。之所以提出此種說法,是因為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種事實:中國的比較教育學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設、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大都來自西方,我們也提不出我們的概念、假設和方法。這種反差不僅襯托出西方比較教育學學術霸權地位,也暴露了我們自己的失語症。

我們有的只是對西方教育理論、模式的遵奉而不存疑,認同而不批判,照搬而不質疑,這種盲目的做法就使一些研究越來越成為一種與中國教育現象不甚相干的智力遊戲。如我們正在進行的一些旨在糾正我國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教育改革,其理論根據就來自西方。比如湖北省監利縣緩解農村稅費改革以後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買”學校的改革,其理論來源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論。弗氏理論的目的是在公辦學校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是一種在公平解決基礎上對效率的訴求。即便如此,也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實行“教育券”計劃的州並不多。而監利縣的教育改革或者別的地方的.“教育市場化”改革的主張卻無視這一點。這種“一廂情願”的改革非但不能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反而會加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教育的“鴻溝”。由此可見, “‘有意義的’教育思想必須基於實踐,對本國教育真正具有引導力的思想最終只能形成於本土境脈與本土實踐中。不能用具有濃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價值取向、思維習慣與言說方式來套解本國社會現實和規引本國的教育實踐”。

(二)比較教育學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可行性

我們主張的本土研究是要拓寬交流的渠道,使單行線變成雙行線,並不拒絕外來的概念、方法、理論,但強調要批判地、有選擇地借鑑。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國的事,為的是解決中國的問題,但眼界和思路必須是超越中國的,是全球的。本土研究在批判地吸收外來理論的同時,要以自信的姿態積極與各國比較教育學者對話。具體說來,比較教育學本土研究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比較教育學進行本土研究,並非關門進行研究,而是要有開闊的理論視野,瞭解最新的國際研究動態,與國內外的研究者保持對話與交流。目前國內的比較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輕實證。進行本土研究就迫切地需要引進多種研究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就要在中國的教育現實下進行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第二,對西方教育理論持批判吸收的態度。對西方理論假設,要思考、質疑,保持對其警惕。對其適用性和有效邊界給予充分的反省。如果做不到,我們就會稀裡糊塗地把建築在這些預設之上的理論框架奉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論要在中國的本土語境裡完成相應的“意義轉換”才能切入中國教育現實。

第三,採用比較優勢理論,發掘自身的優勢。比較優勢最簡單的解釋即人們應當找到自身的相對優勢,幹自己最擅長的事。比較優勢原理同樣適用於解讀教育研究中的“比較優勢”。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與教育傳統。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發表宣言中曾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們要看到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精華,注重這一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本土研究才能真正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