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文思屋 人氣:6.1K

教師的專業成長客觀上要求教師個人和群體具有強烈的專業成長意識,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反思性教學模式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為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實踐領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參考,以利於對他們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從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儘快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圍繞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索了這一模式的理論基礎、目標、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等,並初步探討了反思型教師的成長。介紹了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進一步分析了該模式的結構及其內部執行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分析了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反思性教學模式,反思型教師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習與成長模式,並尋求新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學開始興起和發展,並以其獨特優勢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學從本質上區別於經驗性教學,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學實踐的優化和合理化,從根本上要求改進教學實踐,不僅有利於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進步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而且有利於推動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基於此,本文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以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儘快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到反思型教師的轉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認識

1.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目前學者們的理解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首先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美國的伯克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這一概念的基本假設是:教師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展。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發展著的個體,任何教師在心智上還有著無限發展的可能和空間。其次,教師也應被視為“專業人員”,但是這種認識還不是目前教師的實然狀態。然而只有如此定位,才能達到激發教師的潛能,提升教育水準的目的。第三,教師要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布蘭克曼(Blackman)認為教師始終都是持續的學習者,這種學習就是“專業成長”;教師也應該是積極的研究者,同時,在師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學相長,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

2.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分析

現行的教師專業性質的定位是:教師工作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專業,但還不是一門成熟的專業。這一定位是我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基點。當前,我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實際是指是新教師的入職訓練和在任教師的培訓和進修,這種培訓模式往往強調知識的技術性,也就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原理和技術的熟練程度。應該指出的是,在我國當前現有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和地區性分佈不均衡的條件下,這不失為一條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問題在於,從本質上說,這種培訓模式忽視了中國小教師自身內在的因素,因而很難保障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從實際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學策略的優化,但沒有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獲得質的飛躍。具體表現為理論灌輸居多,內容、形式與教學實踐脫節。

當前的一些中國小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對教師進行一些有關教育理論的短期培訓,使中國小教師獲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促使他們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優化教育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培訓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甚微。在國外,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學者瓦利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構建的觀點,瓦利總結了五種反思模式。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在這五種反思模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絡,實現有機的互補。問題在於,瓦利的五種反思模式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機聯絡,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在具體的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指導或者說缺乏操作性。通過對國內外的分析,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展開反思性教學就不能不構建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何謂反思性教學

美國的舍恩認為,主宰著美國專業教育的是“技術性教學”的思想,教育實踐中過於強調單純的理論灌輸,輕視實踐問題解決,忽視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師範院校開設的廣泛的學科課程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課程最多隻能為學生將來做一名教師作好知識及思想上的準備。由此,傳統的教師教育是按照一條“先理論,後實踐”的思路來設計的。這種“先理論,後實踐”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師培訓模式的思想基礎,於是培養“技術熟練者”成為了教師教育的實質性目標。舍恩的這一批判性的觀點,無疑為反思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實際上代表了其優於傳統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進步之處。因此,應當這樣來認識反思性教學:它是以優化教育理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改進為動力的教師全面發展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教師的專業成長客觀上要求教師個人和群體具有強烈的專業成長意識,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一種自覺的狀態,使之成為自覺的行動,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方式,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專業成長。具體地說,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專業信念在教師專業素養中處於最高層次,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其它方面。通過以下案例可說明反思性教學是如何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

向學生道歉(某國中一年級某老師講述)

上課鈴響後,我發現坐在靠牆位置的同學還在交頭接耳,我立刻點名批評了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我發現剛才那個被我批評的女同學一直含著眼淚。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我沒有去過問,一直等到下課,我把她叫到我辦公室想問情原因。起初,她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才說出原因。其實,上課鈴響時,她的同桌還在講閒話,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見了,我不分青紅皁白給了她一頓批評,所以她感覺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錯怪了她,連忙向她道歉。可是,之後幾天她心裡一直有這個陰影,沒有露出過笑臉。都說“眼見為實”,可我親眼所見,還是錯怪了學生,這是深刻的教訓。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不容易癒合。我們作為教師,每當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沒有?事實是這樣嗎?我批評得有理有據嗎?千萬不能憑主觀想象就草率行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有著豐富複雜的特性。案例最後的一系列反問,改變了該教師對課堂教學性質的看法,

引發了他的課堂教學觀的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不勝列舉,只要教師善於觀察、思考和反思,並把觀察、思考和反思的結果轉化為切實的教育行為,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於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通過反思性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教學行為依據和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不斷優化和改善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從而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在實施新課程的當前,教師必須注重反思性教學,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

其二,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教學理論素養是構成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形成一些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而支援這些理解和認識的教學理論主要有兩種型別。一類是外顯的理論,教師容易意識到,容易報告出來,更容易受到外界新資訊而產生變化,但這類知識並不能對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類是內隱的理論,這類知識在直接對教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教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新資訊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當然,這兩種理論知識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外顯的理論可以轉化為內隱的理論,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於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究竟採用了什麼理論,因而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外顯的理論之間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不會產生改變。教師對教學中自己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並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與討論,使外顯的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去,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使內隱的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

其三,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賦予了教師工作新的內涵和要求,需要教師成為一名研究者,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強調通過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專業如律師、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徵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二、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

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來增進其對教學現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關於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操作模式,比較著名的有埃拜(y)模式和拉博斯凱(skey)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學應由反思性計劃、反思性教學、反思性評價三個環節構成,其中,反思性計劃是起點。拉博斯凱認為,反思性教學由動力環節(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行動環節(包括情景、過程、態度和內容)和結果環節(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決實踐問題)。

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應當是由這樣的四個步驟或者階段組成:動機階段: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方面。教師職業內部動機來自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其中包含著教師對教學現狀的不滿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要求,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則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

計劃階段: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反思動機及這一動機在適當條件下的強化,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醞釀。在計劃醞釀過程中,教師個人和群體基於研究的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並對教學實踐加以不斷的反思,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制定,並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

行動階段:即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執行階段。在行動中,行動涉及到具體的反思內容、反思的情景、條件和反思的過程,也就是反思的具體步驟、環節,教學反思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因素,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評價階段:對教學反思行為的評價,標準只有兩個: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優化。為了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有更為清晰、明確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扮演一個雙重的角色:一個角色是舞臺上的演員,另一個角色是臺下觀眾或者評論者。這種雙重角色使教師能夠發現他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東西,對自己的個體教學行為能夠獲得一種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認識,發現新的更好的促進行為變化的方法,瞭解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二)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執行過程

關於反思性教學的執行過程,筆者認為,源於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深刻體悟,以及對教學實踐的強烈不滿,即教師職業內部動機的強化,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這兩種動機促使教師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和行動。在計劃醞釀階段,教師個人和集體因為有改變教學實踐的強烈動機,產生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並進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學實踐計劃的制定,在此一過程中,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並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誕生,並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在行動階段,行動涉及到內容、情景和過程,也就是行動的具體步驟、環節和細節,教學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條件,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這也許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發生的事情,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對行動的評價,應當考慮的,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優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新的迴圈。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反思性教學有許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採取不同的方法。筆者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寫作教學日誌,聽課和觀摩,個案研究。其一、寫作教學日誌教學日誌是教師個人的記錄檔案。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記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個人的困惑、個人的認識、對問題的解釋和看法等。

教師在一節課或階段性工作之後,用教學日誌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作為反思的基礎。教師或者獨自展開反思,或者與自己的同事展開討論,圍繞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以及在下次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和採取的措施,這種討論很容易使教師從其同事那裡得到許多啟迪和經驗。日誌使教師經常地反思教學經歷,教師也可以把日誌作為自己教學案例的一個發展史的記錄,以反饋教學的成功與不足。蹩腳的日誌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記流水帳,一類是一般性經驗總結。

通過記日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並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為行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養成寫教學日誌的習慣,作為反思的手段,時常歸納、總結,往往可獲得對自己教學實踐比較全面的認識。久而久之,一定能成為一名對教學充滿熱情、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優秀教師。

其二、聽課與觀摩互動和交流是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聽課主要是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教研室為單位,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是否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教學方法、學生反映、師生關係等,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聽課能使教師彼此切磋,集思廣益,互相借鑑,共同進步。這與傳統的聽課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學的檢查、評估,而是通過聽課這一形式,教師相互觀摩教學,同時記下所觀察到的情景,發現的問題等,然後彼此客觀地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課堂觀摩是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課堂觀摩情況,教師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設計改進方案,並再次回到課堂,直到取得相應的結論。課堂觀摩能夠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調整教學思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保持開放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參與校內外的交流活動,以求發展。

其三、個案研究教學個案是對教學實踐的描述,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師與學生的行動、思維、感受。個案不僅僅是講故事,在特定的個案裡還包含抽象的理論和原則。個案研究有助於發展和培養教師們對不同觀點和理論進行權衡的能力,有助於他們從多重角度看待某一問題。個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師們熟悉有關概念,然後從所提供的個案中進行概念和結論的研究,同時使教師們尋求與概念和結論相關的問題,並使之與他們的直接教學經驗相聯絡,就先前階段的問題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進行深思和討論,最後運用有關的概念和理論進行論證,鼓勵教師們為個案尋求可能選擇的結論。

(四)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在教學實踐當中,反思性教學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內省,一是交流。內省和交流都是教師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內部動機作用的結果,內省源於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求有所改變,有所提升;交流則訴諸於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是,無論是內省還是交流,反思性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性條件都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而教師的職業道德源於對學生髮展的責任感。對於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不高的教師而言,即使教學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壓力,也往往把責任歸之於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差,歸之於家長素質不高和不配合,歸之於社會、社群的環境不理想,而不願意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缺失。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喚醒他們的職業道德的良知比什麼都重要。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有的教師所任班級學生的成績不錯,而實際上,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學生的嚴厲苛刻以及居高臨下的權威地位,以犧牲學生休息時間和文體娛樂為代價,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記憶以應對考試,“好”的成績完全是用時間磨出來的。當這些教師陶醉於學生成績並把它看做是專業水平標誌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他們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做的事情,離“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遠。當教師由於責任感的缺失而導致教學行為不當時,學生受到的影響往往是內隱的、深層的,對其今後的發展勢必產生長期消極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走向和程序。沒有教師自我反思意識的增強,就缺少了教師走向專業成熟的內在動力和條件,反思性教學也就無從談起了。同時,教師還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和專業理論修養,並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執著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反思型教師的成長

(一)反思型教師的實質

反思型教師代表了教師專業成長前進的方向,他們在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實踐、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現出了不同於經驗型教師的特點,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進步。反思型教師強調教材與師生間的對話,由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而經驗型教師只關心與教材的對話,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和資訊的單向傳輸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反思型教師在監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時,進行理性推理;對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持懷疑態度。經驗型教師依賴於機械模仿和經驗習慣,順從權威而又依賴已有經驗。在教學實踐上,前者把教學看成一門藝術,強調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後者把複雜的教學過程簡化成一種技術性的控制過程。

(二)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

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要在巨集觀的層面上實現,而不僅僅是侷限在微觀領域的操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專業成長。

其一、教學研究反思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在認真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還應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分析和評價,對於出現的問題給予注意,對經驗加以總結,使之形成理性的認識。自覺的教學研究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作為教師,有了教學科研的自覺性之後,還應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申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選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與展示等等,都需要採用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近年來國外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所謂行動研究,即教師自身採取措施改進教學行為的行動過程,其中貫穿著自我質疑、自我解惑。行動研究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規模比實驗研究小,它主要瞄準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步驟、方法,通過蒐集教學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開展研究。教師可獨立思考,或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也可參考有關理論、模式以及與學生座談,提出設想,制定出計劃;然後在教學實踐中試驗計劃以確定其有效性。教師對這一系列研究過程、方法及有效性進行歸納總結並寫出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又不同於一般的教學經驗總結,而是與教師自身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的自我教學研究。

其三、終身學習反思與不斷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證,反思性教學建立在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力基礎上。職業發展能力的形成,一部分來自於反思,一部分來自於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是反思的必要基礎。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反思性教學能力,形成職業發展能力,而這一能力必須也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來培養。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需要精選幾部重要理論著作,反覆研讀。專家學者的文章、相關教學研究的期刊也能幫助教師開拓視野,接觸最新的理論觀點和思想,促進教師批判性思維習慣的形成。教師也需要結合實踐深入思考,培養問題意識,將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納入科研課題之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堅持自學是教師終身學習以獲得不斷髮展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反思性教學既是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又是促進自我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它不僅會對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學習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教師職業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反思性教學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首先探討世界變化的觀點並以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新的世界,進一步探討態度信仰上的變化和新意義上的變化,然後探討自身教學行為的變化。上述變化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職業觀點,影響其團隊觀念以及具體的教學行為。

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要滿足這一發展要求,結合教學實踐,建構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將教師的反思納入這一動態的模式中,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這一公式清楚地指明瞭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師的反思型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杜威在1932年就提出了人格性因素在教師“反省性教學”中的作用。有的教師不能進行好的反思性教學,不是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而是他們自身的人格出了問題。因此,反思不是制度化的或者技術性的,也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我們必須按照人格發展的原理和特點來進行反思型教師教育。關注教師反思性人格的發展拓展了我們的反思型教師教育途徑:反思型教師教育不單單是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來進行的,也主要從教師人格發展的視角來進行的。

總之,反思性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無疑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饒從滿.楊秀玉,鄧濤.教師專業發展[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39-55.

[3]李金巧.楊向誼主編,思考·追問·探究——培養反思型教師的探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1.

[4]呂洪波.教師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易森林.教師專業發展基本途徑的探索[J].《外國中國小教育》2005(4).

[6]鍾秀英,周先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06(11).

[7]盧真金.反思性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01(5).

[8]楊國燕.反思性教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9]張貴新,饒從滿,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模式述評[J].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10]樑燕玲.教育反思:一種促進教師成長的科研正規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