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戰略管理理論分析與思考

文思屋 人氣:2.6W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戰略管理界出現了三個學派,即競爭位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和動力能力理論。它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瞭企業的性質、企業競爭位勢的取得、利潤的來源及企業成長的原因等有關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現代西方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以下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戰略管理理論分析與思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戰略管理理論分析與思考

摘要:競爭位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及動力能力理論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三種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對企業發展的定位及競爭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通過對三種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回顧與比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種戰略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為我國企業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戰略管理理論;比較;企業發展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是戰略管理與經濟學相互融合的階段。在這一歷史時期,戰略管理界出現了三個學派,即競爭位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和動力能力理論。它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瞭企業的性質、企業競爭位勢的取得、利潤的來源及企業成長的原因等有關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現代西方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加入wto 後,我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更加激熱的國內、國際競爭,如何在挑戰中謀求發展,在競爭中爭取主動,在深入理解先進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之後,相信會得出滿意的答案。

一、理論發展回顧

1. 競爭位勢理論的主要觀點及侷限

1980 年,以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哈佛學派提出了競爭戰略理論,並逐漸成為當時企業戰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論核心是以企業競爭者、購買方、供應方、替代產品、潛在競爭者五種產業結構力量形成的競爭力量模型。波特認為,企業制定戰略與其所處的市場環境是高度相關的,並且最關鍵的因素是企業所在的產業。五種競爭力量的綜合作用隨著產業的不同而不同,其結果是使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利潤水平,進而影響著公司戰略的制定。也就是說,產業的吸引力和企業在市場中獲取的位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為了保持這種優勢,企業必須不斷地進行戰略性投入以構築行業壁壘保持優勢位勢。

競爭位勢理論為解釋企業如何制定戰略和獲取持續超額利潤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經濟分析依據,然而該理論卻掙不脫新古典企業理論的束縛。首先,競爭位勢理論認為產業內企業是同質的,企業戰略的選擇取決於企業與市場的外部位勢,未來企業自身發展並不是企業制定戰略所考慮的問題;其次,競爭位勢理論是以 “市場—企業—績效”的單向因果關係制定企業戰略的。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產業時,首先是根據產業的結構吸引力選擇一個產業,然後在競爭者理性假設的前提下, 對其戰略作一個合理的判斷後制定一個進入戰略,最後進行戰略性投資,參與競爭。因此,該理念指導企業很容易導致企業進入一些看起來利潤高、但缺乏經驗或自身競爭優勢毫不相關的產業,進行無關聯的多元化戰略。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事實與這種理論推導相悖。

2. 資源基礎理論的主要觀點與侷限

波特的“五種力量模型”忽略了對企業內部的挖潛。因此,以巴萊(barney) 、魯梅爾特(rumelt) 為代表的資源理論學派對此進行了猛烈的迴應。資源理論學派形成了一個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資源—戰略—效益”的邏輯關係制定企業的戰略。該框架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企業競爭力的差異是由戰略的差異,或者更進一步說是由企業資源差異來解釋的,是一個從資源到戰略再到競爭力的因果關係。而且巴萊認為,對企業的競爭力而言,只有戰略性資源是有用的。而戰略性資源必備的特徵是:有價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從性質上講戰略性資源只能是異質的、不完全流動的。

然而,像競爭位勢理論一樣,資源基礎理論同樣存在著必然的缺陷。首先,過分強調企業內部而對企業外部重視不夠,因而由此產生的企業戰略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其次,對企業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資源的確定過於模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而且這種戰略資源也極容易被其它企業所模仿。

3. 動力能力理論的提出

1997 年,提斯(teece) 為彌補資源基礎理論的不足,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論,即動力能力理論。這套戰略管理理論把企業的資源分為四個層次: (1) 公共資源。它是企業購買的生產要素和獲得的知識; (2) 專有資源。如商業祕密、專利技術這些無形資產,它們屬於戰略性資源; (3) 組織與管理能力。它是指能讓企業的生產要素與專有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的組織與管理能力,這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積累形成的一種無形資源。提斯認為, 正是企業的這種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費用,而科斯交易成本理論中企業代替市場降低的交易費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這種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4) 創新能力。動力能力理論認為,針對當今高新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具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最為關鍵的能力。

動力能力理論強調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不斷取得、整合、再確認內外部的行政組織技術、資源和功能效能力。動力能力可以使企業在給定的路徑依賴和市場位勢條件下,不斷地獲得新競爭優勢。因此,戰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籠統的“資源”,而是有利於形成和維持動力能力的組織過程、專有資源狀況和獲得這些資源的能力的路徑。組織過程從靜態講是整合和協調,反映一個企業重複某種任務的能力;從動態講是學習和新資源或能力的開發;從轉換的角度講是重組資源,即根據環境的變化重新在企業內分配和使用內部和外部資源。而企業的專有資源組成了企業能力的基礎。

動力能力理論對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它兼顧企業的內部和外部來考察企業戰略問題,同時將一些新的資產———制度資產、市場資產也納入到研究的範圍,企業不但可以利用動力能力理論準確地制定發展戰略、發揮與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該理論指出,企業可以通過學習獲取和使用外部能力(市場中及其它企業的公共資源和部分戰略資源) ,從而更好地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對市場環境的敏感性。

二、三種理論的比較分析

為了全面理解三種戰略管理理論的實質,我們從企業的性質、利潤的來源和企業成長的動因三個方面對這三種理論進行比較分析。

1. 企業的性質

這三種理論對企業性質的看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競爭位勢認為企業是同質的,而後兩種理論則認為企業是異質的。競爭位勢理論將企業視為一部資源和產品的投入產出機器,只研究企業是怎樣選擇自己的投入,怎樣決定自己的產出,即將企業看作“黑箱”,並是同質的。至於企業為什麼會存在,它的內部執行機制與市場執行機制有什麼不同,則不加以研究。而資源基礎理論引入了芝加哥的產業組織理論。芝加哥思想強調資源的分配與使用,因此,這一學派的解釋更多地是從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入手。它否定了競爭位勢理論中企業同質的觀點,認為在具有行政管理框架結構的企業中,外部購入的同質資源進入企業參與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由於附上了企業的專有資源,變得異質了。因此,生產過程的投入品從來不可能僅僅是外部資源本身,投入品只可能是外部購入資源和專有資源的結合體———生產性活動。

動力能力理論更加註重整合企業專有資源的組織慣例與管理過程。除此之外,動力能力學派還認為經濟是不斷進化的,所以企業能力的創新更加重要,而這種能力的創新來自不斷地學習。因此在動力能力理論中,企業被定義為多邊形式下的產物,是有且只有一個指揮動作中心的具有廣泛分權組織模式的,並充滿了各種各樣行為和學習模式的集合體。

2. 利潤的來源

對於企業利潤的來源,三種理論也是各持己見。競爭位勢理論認為只能通過戰略性投資,如投入新產品開發(產品差異化戰略) 、擴大生產規模(低成本戰略) ,以此提高行業壁壘和打擊競爭者,從而獲得壟斷利潤。而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專有資源具有特定的租金性質,是專有資源為企業帶來價值。由於資源“異質化”的不同,使得各企業的獲利程度不同,擁有優勢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因此產生這種租金的表現結果是效益差異。能力理論則更上升了一步,認為實質的市場競爭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創新特別是能力創新是企業利潤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