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文思屋 人氣:7.02K
談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地圖是一種內容豐富、地形清晰、圖例清楚的地理教學的直觀教具。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在教學過程中,使地圖和教材緊密聯絡起來,就能作到生動具體,概念深刻,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而且也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怎樣運用地圖,搞好教學,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緊密結合地圖進行地理教學

地理知識的大部分內容,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

如:講中國地理的“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一章時,首先在教學掛圖上指出:該區的地理位置、範圍和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的位置(要求學生把掛圖和地圖冊相對照),接著就講黃土高原上深厚的黃土層,是很早以前從內蒙古高原一帶的乾旱地區吹來的粉沙塵土形成的。同時,再引導學生參看課本上“黃土堆積和基層地形”的插圖。在講到黃土的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住宅時,考慮到學生沒見過窯洞,就再引導他們參看課本上“窯洞”的插圖。學生不但對黃土高原的形成理解了,而且對窯洞作住宅也有較深刻的認識和極大的興趣。在講到黃土高原在很早以前,由於森林、草原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時,把它和華北平原的成因兩層知識聯絡在一起講述,並結合參看“華北平原上的沖積扇”插圖,學生就很容易弄懂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對“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力”和“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這兩個內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同時,再引導學生對課本上一段文字的閱讀,他們就更進一步理解華北平原的沉降和黃土高原因沖刷下來的泥沙對平原沉降的補償,以及華北平原沉降帶是我國儲藏石油最豐富地區等一系列地理基礎知識都一旦豁然貫通了。這節教材雖然內容較多,但由於有計劃地恰當地運用地圖和插圖,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講世界地理西亞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兩段,就充分利用地圖冊並有計劃的運用課本插圖用談話法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首先在西亞地圖上,找出西亞的五海(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位置,接著再指導學生找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就很自然地使學生把西亞處在聯絡三大洲、溝通兩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然後,再指導學生在西亞地圖左上角土耳其海峽小圖上,查詢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的位置,學生就很自然地懂得土耳其海峽是從黑海出地中海的門戶了。接著,再講西亞“富饒的石油資源”,教師首先講西亞是世界上的石油寶庫,以波斯灣為中心的巨大石油帶,接著就引導學生在課本上“西亞石油分佈圖”看西亞石油分佈的國家。在啟發提問中,學生就很不費解的答出: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除伊朗、伊拉克有富饒的石油寶藏外,向西北延伸到敘利亞東部、土耳其南部;向東南一至延伸到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在講到西亞石油輸出問題上,指導學生在圖上參看石油礦區的石油管道,大都通到地中海沿岸。接著再引導學生參看“世界石油的海上運輸路線圖”從圖上粗細箭頭的指向,學生們就能準確的指出:從石油礦區的石油管道輸送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是少量的;從波斯灣到紅海經蘇伊士運河輸出的`油量是較大的;而大量的輸出則是向西,從波斯灣以巨型油輪航行印度洋,繞道非洲南端好望角,橫渡大西洋,分別運送到西歐和美國去;向東,是從波斯灣以巨型油輪,橫渡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輸送到日本或澳大處亞去。從而引伸到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豐富的石油資源,成為超級大國激烈爭奪的地區,就不言而喻了。由於充分利用地圖,本節這兩個重點知識,教師不費多少脣舌就能迎刃而解。

二、將地圖和課本插圖緊密配合進行教學

把教學掛圖和課本中的地圖、插圖三者緊密配合,在教學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中國“地形”時,教材中指出中國地形多種多樣,地形型別齊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學掛圖上指出我國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稱和位置,接著指導學生參看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和圖下面的文字說明,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弄清高原與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區別。講“長江”一節時,在掛圖上指出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長度,流經省區、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稱和位置之後,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上“長江水系幹流剖面圖”和“長江三峽略圖”兩幅插圖,並閱讀文字註釋,這樣,學生對長江上游特點(地勢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和長江三峽的位置、排列次序、峽谷、寬谷情況及葛洲壩水利樞紐的位置等,不僅一目瞭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講世界地理“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其成因”和大西洋“墨西哥灣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一段,如果只憑空口說教,放棄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和課本插圖,是很難講解清楚並讓學生理解的。至於講各大洲氣候型別分佈和形成等知識,更不能忽視教材和地圖,課本插圖三者的緊密配合。由於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學生對學過的地理知識,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節課的檢查提問中,大部分學生都能作出準確無誤的答案;在兩個學期的期終測驗中,75%以上的學生都獲較優良的成績。

三、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的習慣

通過以上運用地圖講授地理課的例項和收到較好效果的證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講完中國地理“西南三省”後,為了檢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我把西南三省的教學掛圖掛在課堂上,指名學生在掛圖上“舉例說明西南三省地勢和氣候的關係”,他們就能在地圖上熟練地指出:“貢嘎山、峨嵋山和重慶都在北緯30°稍南的地方,但由於貢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慶海拔僅200多米,根據地勢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6°的原則,所以貢嘎山氣溫比峨嵋山低20°,峨嵋山比重慶又低20°,所以說地勢同氣候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不僅西南三省如此,其它地區也同樣”。這一答案基本是正確的,而且完全是根據地圖情況答出來的,這是理解記憶,決不是機械記憶。

又如:“西南三省”一章後面有三道綜合練習題(①運用地圖,指出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東西鐵路幹線和南北鐵路幹線,各經過哪些地形區、溫度帶、乾溼地區,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②運用地圖,指出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所經過的地形區、溫度帶和乾溼地區以及沿岸的重要城市。③運用地圖,聯絡地形、河流水文特徵,分析上海、武漢、廣州、重慶四個城市交通位置的特點)。這個練習難度較大,既要求學生根據地圖做作業,又需要根據以往掌握的基礎知識作答案,同學們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終於作出來了。事後,檢查結果,兩個班95名學生,完全作對的有57名,佔總人數的60%,大部分作對的有20名,佔總人數的21%。這說明學生們對地圖的認識和運用還是比較熟練的,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教師經常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學生也認真運用地圖學習和複習地理知識,養成了運用地圖的習慣,一旦離開地圖,就覺著無法複習和做作業。正象有些學生所言:“離開了地圖,學習地理就覺著撈不著邊”。
 

作者:劉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