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給作文一點燦爛

文思屋 人氣:1.57W
        作文,在會考中幾乎佔了比分的半壁江山,它又與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但是學生談作文而色變,教師看作文就頭疼,無論課堂、作業還是考試,都有意無意地淡化作文,作文教學幾乎成了語文教學的盲點,正在逐漸淡出語文教學的領域,究其原因不能不讓人深思:
        一、當前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評卷缺乏客觀依據
        作文評卷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不好把握分寸,常規考試往往是根據統一的作文得分底線,加上評卷教師自己的評判給分,至於立意,構思,語言這些要素沒有細化的標準,即使有了量化標準,也很空洞,操作性不強。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學生寫作文的時候無所適從,不知道什麼樣的作文是好作文,不知道寫什麼樣的作文才是高分作文,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作文更是隨便胡謅,整體能達到不寫錯別字,字數夠,不嚴重偏題就不錯了,甚至很多時候,作文就純粹打書寫分,打字數分。長此下去,學生寫作的興趣和靈感就會慢慢退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就真成了一句空話。
        2.作文教學缺乏系統目標
        在如今強化基礎而忽略寫作的教學背景下,作文教學成了基礎教學之外附帶完成的無法量化的指標,更沒有制定階段性寫作計劃,即使有也缺乏系統性,隨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往往是隨心所欲,甚至應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課文教學與考試分數關係明顯,只要是平時老師講到的內容,在考試中學生會立竿見影得分,體現老師的教學水平,因而把基礎教學當作重中之重。而對於作文教學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作文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而對於考試成績來說,無論學生寫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點分數,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作文閱卷主觀隨意性較大,同樣水平的作文在分數上可能有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績的風險性,進一步消減了老師作文教學的積極性。
        所以,每學期七次常規作文也流於形式,常常被週記日記所代替,這裡並不是說寫週記日記不好,而是由此代替作文教學就是捨本逐末,還會誤導學生,認為作文就是像週記和日記一樣的瑣碎的記敘,作文從而變得沒有深度,沒有思想,語言貧乏。一篇敘事性作文就成了幾件不相干的事件相加,看得教師一頭霧水。 
        3.作文評改缺乏針對性的指導
        批閱作文確實要耗費語文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學生未必重視教師的評語,所以作文評改被放水也不可避免,作文教學也得不到保證,一是時間上的保證,教師用了大量時間夯實學生的基礎,而對作文訓練評講卻不是十分重視,二是質量上的保證,許多教師致力於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材和組材等傳統模式的講解,甚至直接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作文的訓練。注重教師“一言堂”,企望走捷徑,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沒有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作文教學只注重教師教學,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教學理論和方式的影響,過分的看重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沒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而常規的作文評講課就是叫學生讀讀自己的作文,同學間互評一下,教者再不痛不癢、大而言之地評個一句半句,而沒有對個性化作文有針對有指導性的點撥。不可忽視的是,教師對學生寫作的認可和鼓勵實實在在只有通過評改來實現。
        二、點燃寫作靈感的火花
        依據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主要要求: “寫作文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
        綜上所述,感情真摯,合理的想象,有創意地再現生活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目標,作文教學應該圍繞課標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技巧。
        1.引導學生選取作文素材
        要寫真事,要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說心裡話,說實話,說非說不可的話。這樣,文章才會情真意切,才會感人。作文應該是描繪“我”眼中的生活,抒寫“我”內心的世界。但是,這些年學生作文在寫假話、空話、大話、套話,作文在遠離生活,漠視心靈
        有一首歌謠概括了一些學生的現狀:“一看題目就搖頭,攤開稿紙咬筆頭,苦思冥想皺眉頭,一個小時沒開頭。”原因何在?學生們說:“總是沒什麼可寫的。”即沒有話可說,沒有素材。
        學生的作文乏味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為沒有新鮮的感人的事情。那麼,新鮮的感人的事情哪裡來呢?
        其實,教師應更新一種觀念,作文的素材來自於生活中的平凡點滴的小事,它本身並不“新鮮”,寫作就是挖掘“小事”中的深刻意義,這就是我們提倡的以小見大。排斥和否定學生寫“陳舊”話題就是有意阻礙學生寫作思路。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在平凡中找點滴,在小事中見價值。
        我在《讓世界充滿愛》的作文教學中載入了一篇教師的日記以示範:
        從北京到紐約要飛整整十三個半小時。龐大的波音747滿載了600多個乘客。我只看到了一個黑人和幾個白人,在大量的黃種人中間,他們就像灑落在黃豆缸子中的黑豆和白豆。乘客中有不少六七十歲的老人,操著祖國各地的口音。他們要麼去同兒女團聚過春節,要麼去幫兒女帶孩子。與我同行的王玉華老人拖著長滿骨刺和增生的腿,腫脹的手拖著重重 的行李,帶著滿眼的焦慮和語言不通的迷茫。孩子們也許是說讓他們去開開眼,享享福,可他們懷揣的是一顆顆天下父母之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熟悉的畫面,老舊的話題,但是日記卻抓住了飛機上的幾個特寫鏡頭:“大量的黃種人,不少六七十歲操著祖國各地口音的老人,王玉華老人拖著長滿骨刺和增生的腿,腫脹的手拖著重重的行李,帶著滿眼的焦慮和語言不通的迷茫”。感人的力量就來自於這些生活中有目共睹的平凡小事,來自於這些小事中真實的生活細節,“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文就是再現生活的細節,讓這些點滴情節映照感人的色彩。
TAGS: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