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教育學生職業化素質培養論文

文思屋 人氣:2.03W

特殊教育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於先天或後天條件的原因導致殘疾,就業作為殘疾人蔘與社會生活、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在殘疾人事業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的職業化素養是他們融入主流社會,順利就業,立足社會,獲取獨立生活來源,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唯一出路。

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教育學生職業化素質培養論文

特殊教育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都遭遇過就業歧視,嚴重影響他們就業的同時,在無形中傷害著他們原本就脆弱的心靈,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前就對社會和工作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排斥心理。

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的維權意識仍舊不強,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勞動權益的為數甚少,自認倒黴仍是大多數殘疾人大學生對待就業歧視的唯一辦法。

殘疾大學生就業思想脈絡動態和擇業價值取向,取決於學校對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自身能力、就業準備,以及對就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培養。

一、加強職業化素養,轉變就業觀念。

特殊教育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1.新時期社會大環境下忽視特教學生就業對共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很多企事業單位對殘疾人就業存在著偏差和誤解,他們只是企業免稅的工具,憑藉國家對殘疾人的按比例就業制度,在不影響市場大的競爭環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場份額,由一些福利企業生產加工,擴大殘疾人就業崗位。

2.用人單位在殘疾人勞動權利和就業認識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識,忽視對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保護和就業促進,忽視殘疾人保障法的效應。

3.殘疾人自身存在的問題,反映在就業觀念、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念上,由於殘疾人的身體原因,在與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較自卑、缺乏自信。

“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比較嚴重、參與社會生活的競爭力、競爭意識弱、缺乏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的實際相脫節等因素,這些都嚴重製約了殘疾人就業工作發展。現階段解決殘疾人就業,首先就要解決好殘疾人在就業觀念和意識“薄、弱、差”的問題。從提高殘疾人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方面入手,解決在思想上的就業問題,從而促進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殘疾人學生對自身要有準確定位,準確的就業定位應為“崗位技術型”。

二、加強就業指導培訓。

殘疾人自身素質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缺乏競爭意識和能力,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二低”現象在殘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殘疾人成為就業競爭中的弱者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做好殘疾人的就業工作,加強殘疾人的素質培訓,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以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大力加強就業前培訓。

2.以職業要求為落腳點,大力加強在職培訓。

3.以創業意識為關節點,大力加強創業培訓。

三、加強崗前培訓,促進企業文化與殘疾人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對接。

殘疾人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構成,身體狀況、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與健全人的差異,導致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打造企業文化來塑造核心競爭力。殘疾人畢業生的理念和行為方式能否適應未來企業的要求,能否適應企業文化,對他們能否立業成才有著重要影響。

面對這種形勢,從事殘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應抓住殘疾人大學生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期,開展貼近實際就業崗位的模擬性綜合實訓,針對實際情況,制訂出詳細的培訓方案,對殘疾人大學生進行培訓,鼓勵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人生觀,並全面系統地進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產及崗位操作技能的培訓,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1.加強德育教育,把殘疾人大學生的日常禮儀作為一種習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用,最終在走上工作崗位時,這種禮儀習慣會成為殘疾人學生職業素質表現的一個亮點。

2.“樹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過程中,特教學校注重對殘疾人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學生“知”與“行”背離,這就需要學校進行正確的引導,糾正他們認知上的偏差。

尤其是企業員工的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精益求精等優秀的文化價值理念與團隊精神,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淨化他們的人格品質,使殘疾人大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制度建設、團隊素質訓練、模擬職業面試等滲透企業文化元素的新活動,營造學習氛圍,讓殘疾人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接近並達到企業職業素養要求。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殘疾人大學生職業教育時必須更新觀念,改革教學內容,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扭轉在職業教育中對技術方面的教育培訓傾盡全力而忽視職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職業教育中,除了安排技術培訓學習的時間外,要適時安排職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正確瞭解社會、認識自己、選擇職業、適應職業,做好接受就業崗位挑戰的心理準備。

總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教育引導殘疾人大學生進一步更新就業觀念,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就業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就業市場對“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