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探討

文思屋 人氣:1.35W
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探討
 摘要:穩健財政政策是財政政策重要型別之一。在總量上,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在結構上則是“有鬆有緊,有保有控”,其實質是協調政策。實施穩健財政政策要注重投資政策導向調整,注重稅收政策的結構性調整,注重促進進步,注重構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注重與貨幣政策的恰當配合。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七年來,拉動了增長,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巨集觀經濟環境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巨集觀財政執行所客觀存在的隱憂,需要相應地調整財政政策,為此,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是順時應勢之舉。本文就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涵和實施對策作一探討。  一、穩健財政政策的實質是協調發展政策  關於什麼是穩健性財政政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大同小異。  金人慶[1]主要是從巨集觀調控方面來談論穩健性財政政策的。他認為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就是經濟學上講的中性財政政策,主要是要服從服務於改革發展大局,服從服務於中央巨集觀調控大局,巨集觀上既要防止通貨膨脹的苗頭繼續擴大,又要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新出現;既要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又要著力支援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政策核心是鬆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具體來說,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十六字方針。  賈康[2]為,巨集觀調控政策“中性”的導向,是以總量特徵的直觀形式給出當前財政政策轉型的基本定位與趨向。動態上看,“中性”就是總量上既不擴張也不收縮,其中的基本含義是巨集觀經濟執行態勢變化之後,現階段還不宜簡單採取“全面緊縮”的調控,既不能“不轉彎”,又不能“急轉彎”,而應當是在穩健把握之下著力協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別對待,即“有保有控”。按發展觀實施公共財政職能,既有不少“越位”需要退出,又有許多“缺位”和“不到位”需要填補和加強。這裡強調的是總量控制、鬆緊適度下的結構優化調整,即對有些專案降低支援、放緩支援或者不支援,而對有些專案繼續支援。以這種區別對待的方式,通過調整財政收支的流向與流量,達到總量中性和結構優化的效果。  高培勇[3]認為,所謂中性財政政策,就其本來含義講,就是財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對社會總需求產生擴張或緊縮的。就當前巨集觀經濟調控的主要任務而言,對中性財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影響。  陳共[4]發表論文,提出其觀點:按財政原理,穩健財政政策維持赤字規模不變,基本上可以稱之為中性。現在命名為穩健性財政政策,這種提法的缺陷,是政策目標不夠明確,但它的好處是穩妥,可以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靈活調整鬆緊關係,做到鬆緊適度。並認為,在經濟增長和經濟調整時期,不可能實行緊縮政策,也不可能實行中性政策。因為第一,既然存在赤字,則說明仍然是鬆的政策;第二,如果維持赤字的原有規模,而赤字佔GDP的比重會出現下降趨勢,實際上對財政支出有所緊縮,則以上兩點體現了鬆中有緊;第三,如果再考慮為了支援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而適度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則是對市場或的放鬆,也是鬆中有緊。因而認為,保持適度的赤字和國債規模,從政策型別來看,仍然是一種偏鬆政策,或者是一種鬆中有緊的政策。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穩健財政政策基本內涵包括四個方面:(1)基本維持現有規模的水平,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2)合理調整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增強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3)優化支出結構,加強管理,提高效率;(4)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可以認為,穩健財政政策屬中性政策型別,在總量上,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在具體結構方面,則是“有鬆有緊”、“有保有控”,在涉及到諸如科技創新、、能源、農業等薄弱領域,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而在諸如水泥、鋼鐵、電解鋁等行業,則需要進行控制。因而,穩健財政政策的目標,首先是配合經濟的巨集觀調控,緩解當前的結構性矛盾,從長遠目標著眼,則必須標本兼治,致力於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化道路。其實質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可稱為協調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