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前提性的方法分析的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3W

當前,人們對文言詩文教學的研究不能說不重視,但理論研究的力度和深度相對不夠,難以有效指導實際教學改革。筆者對基礎教育階段文言詩文教學提出幾點前提性的思考,繼而嘗試進行文言詩文教學研究方法性視角的探尋,以求得理論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希冀能拋磚引玉,引發廣大同仁的進一步思考。

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前提性的方法分析的論文

一、回溯:文言詩文教學的曲折經歷

自清末語文正式設科以來,文言詩文教學已走過百年的歷史。百年來,文言詩文教學經歷了一個由傳統邁向現代、由保守趨於開放的變革過程。這一路走來,文言詩文教學歷經風雨,幾番沉浮,可謂是命運多舛。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傳統教育,“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語文教學幾乎就是教育的全部內容”,①而且“傳統教育是單科教育,單教語文,沒有其他課程來和它爭地位、搶時間、比高低”。②當然,那時的語文教學,是純粹意義上的正統書面語一文言的教學(並且是以“讀經講經”為宗旨的)。文言詩文教學佔據了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古代教育的壟斷地位,一切都順其自然,穩穩當當,沒有人質疑它的合法地位。可是,在中國進入20世紀以後,這種狀況逐漸發生了改變。先有1903年清“癸卯學制”,分設“讀經講經”“中國文字”或“中國文學”兩科,後者就成為日後“國文”科的先聲。辛亥革命後,國民教育部取消了“讀經講經”“中國文字”或“中國文學”的科目名稱,統一稱為“國文”。此時,文言詩文仍然保持著壟斷地位,教材全是文言文。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獨立設科僅十幾年的語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白話文逐漸進入中國小語文教材。1920年1月,教育部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先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至此“國語”科誕生。從1922年起,國民國小一律改為語體文,中學和大學的文言教材也逐漸減少。至此,文言文的正統地位受到了白話文(語體文)的真正挑戰。語文教學革新的先行者葉聖陶先生,響應“五四運動”的號召,率先把白話文正式引入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打破了幾千年來文言文一統天下的語文教學局面。隨之而來,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生存權、價值取向以及實施路徑等問題即“文言文教學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爭論之聲不絕於耳,與語文教學如影隨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一個問題。而且文言與白話總是牽扯在一起,在百年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序中上演了一幕幕“你退我進、你守我攻”的拉鋸戰。“五四”新思潮來了,白話就吃香,不久整理國故之風驟起,又改為文言吃香,如今,人文思潮湧起,文言又身價倍增。幾乎社會文化每產生一次風波,文白教學的主次地位就隨著動盪一回。

百年文言詩文教學幾次討論熱潮的興起,在語文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中的幾次變遷,既是它的不幸也是它的大幸。不幸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式推進,本身說明文言詩文教學在中國小教育中沒有步入正軌,成為常態,擁有穩固的地位,致使實際教學陷入模糊混亂的盲目狀態;幸運的是任何時代人們都無法真正忘記文言詩文教學,無論是處在暴風驟雨般激情燃燒的變革年代,還是風平浪靜的現代化和平發展時期,我們的中國小語文教育始終沒有完全拋棄文言詩文教學,這又彰顯了文言詩文教學獨特的價值所在。

二、追問:文言詩文教學的現代價值

在國內外基礎教育階段的母語教育中,古代語言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目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不少教育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誇美紐斯認為,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古代語言教育的要求應有所不同。③烏申斯基認為,由於時代的發展,高標準要求的古代語言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受到挑戰,古代語言包含著過去時代的智慧,但現代社會的智慧則蘊涵在最新的語言中。④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待古代語言的教育問題。誠然,文言詩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語言形式,它的教學也必然面臨著現代性的審視。我們既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視文言詩文為現代化的絆腳石,也不能一味懷著“眷古情節”,把文言詩文奉為至寶,稱其為現代人道德迷失的一根“救命稻草”。畢竟,文言終將與現代生活越來越遠。我們應該看到,在如今以網路、影視為代表的電子傳媒方興未艾的資訊時代,太多的資訊在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太多的生存壓力剝奪了人們閱讀文學的閒情逸致。張中行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文言像是站在十字路口,其實這是假象,真相是早已走向下坡路。”⑤對於即將逝去的東西,我們總是念念不忘,總想試圖抓住些什麼。但是我們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文言詩文也不可能再擁有那個曾經輝煌的時代。更何況,中國小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現代公民。語文課程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現代學生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雖不能面面兼顧,也要有個輕重主次。“基礎教育應將眼光盯在最具有基礎意義以及最實用的聽、說、讀(包括讀電腦熒屏)上。”⑥我們不能僅僅“為了滿足社會上教育界人士捨不得文言的需要”而肆意渲染文言詩文的教學價值,盲目加大文言詩文的教學分量。不管我們情願不情願,文言詩文在現代社會已漸漸喪失了實用的價值,除了那些古文學專家們,大多數人很少在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看、聽、說、寫文言詩文了。既然這樣,有人就認為,乾脆在中國小取消文言詩文教學得了,一門心思搞好學生現代漢語的讀寫能力。先不論文言白話的源流關係,簡單地取消就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一百年來,我們有過多次的爭論,也沒有哪個時期真正割捨過文言詩文教育,只是在目的、要求、內容上有過取捨。正如餘秋雨所說:“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毀滅的經典儲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⑦感性與理性的良知都昭示我們,如果不讓孩子從小接觸一些中國古典的文學教育,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那是一種“斷根的教育”,是“殘的教育”。

我們應該轉換一個角度思考文言詩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怎樣對待和處理文言文問題,是一個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當複雜

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要有眼前的辦法,要有長遠的打算。這是語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文化政策中的重要問題之一。”⑧張志公先生的一席話道出了文言詩文教學的價值所在,文言詩文教學問題不單單是語文教育的事,而且是關乎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大事。面對當今社會文言詩文教學所面臨的現代性危機,越來越多的人漸漸走出了工具實用價值取向的泥潭,從“文化”這個角度思考文言詩文的教學價值。價值取向的轉化最終體現在2003年新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傳承文化這個角度看,學不學文言,廣義上講,首先不是語文教育中的課程問題,而是語文教育對於國家民族之強盛發展所應具有的功用問題,也就是說,其要義在於國家政治而非僅止於學術。我們從國家與民族的層面上認識文言詩文的教學價值,並不是誇大其詞。正如法國教育家加斯東·米亞拉雷指出的,“學校的語言首先是佔統治地位的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所謂母語教學的問題從來就不是一件純技術問題。”⑨當然,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需要社會個體的充分發展。在教育普及的情況下,首先要求教育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那麼,學習文言詩文在滿足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的同時,是否有利於學習者個體自身的充分發展呢?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定位文言詩文的現代價值是否太玄、太高、太理想化了?“教育的基底在人那裡,任何關於它與經濟、政治、社會的關係的論說只是外部的闡述,都充其量只是一種補充,有時甚至是必要的補充。”⑩可是,我們往往把社會功利性過分放大,忽視了教育中人的存在,很多學者發出了“把人的教育還給人”的呼籲。在文言詩文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深思:學生在哪?我們在思考文言詩文的教學價值的時候,是否應該更多地考慮一下學生?怎樣的價值定位才最符合學生的需要?

三、困惑:文言詩文教學的現實狀況

錢夢龍先生曾經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歸納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他對這種教學思想及其流弊做過精闢的論述:“所謂‘八字真言’,無非是由老師一字一句‘嚼爛了喂’,以應付考試。其結果必然是肢解課文,而且其肢解的細碎程度,比之現代文教學中的肢解課文更甚更慘,說它‘碎屍萬段’,也不誇張。文言文事實上已經不再是飽含思想感情的‘文’,即便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無論‘韓海’‘蘇潮’,一到語文課上,都只是一組組按刻板的語法規則組合起來的實詞和虛詞而已,再也激不起絲毫情感的波瀾。文言文教學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成了一件最索然無味,但為了應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11)

錢先生的這番論述是針對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有感而發的。隨著對傳統文言文教學批駁的深入,人們對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儘管各地的教學改革舉措各異,但大致原則相仿,即更加關注對文字整體的把握和解讀,而不去深究文言文現象,降低了語言層面的要求,這一點,在義務教育階段尤為明顯。如此一來,國中語文教師實施文言文教學有如釋重負之感,然而這樣一種改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導致矯枉過正,使得高中的語文教師在實施文言文教學時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難題,學生的文言功底過於薄弱,難以進行正常的文字閱讀。我們當然更不難想象學生在連基本的語句都讀不通時,又如何讓他們去體會李密寫作《陳情表》時那複雜的思想感情。

在實施文言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語文教學界的思想呈現忽左忽右的狀況,要麼過分強調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將之混同於大學裡古漢語課程的學習;要麼將之等同於現代文的教學,過於強調人文性,而忽略了語言的時代差異,使得文言詩文教學陷入越改越亂的誤區。文言詩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某種尷尬:當教師努力落實語言因素時,教學往往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章法的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師生雙方的疲憊;當教師積極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於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許多一線教師在困惑於這種兩難的局面前做出了“以不變應萬變”的無奈選擇——串講加分析。可以這麼說,錢老先生在80年代指出的文言文教學的“八字真言”還風行於當前的文言詩文教學課堂上。10多年來,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狀況並沒有多大的改觀。文言詩文教學要堅守傳統,更要與時俱進。但由於文言文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和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的不可更換性,文言詩文教學與時代的發展脫節,教學理論滯後於現代科學教育理論,致使文言詩文教學改革舉步維艱,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方法陳舊,“教”與“考”嚴重脫節,教學實踐缺乏相應理論的指導;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無從凸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性不夠。費時彌多,收效甚微。而且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缺少一個整體合理的規劃,沒有按各年段學生的特點統籌安排。現實狀況是:國小起步晚,國中模糊粗糙,高中又過於急迫,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嚴重脫節。國小六年級開始學成篇的文言短文,一個學期只有兩篇,課外再補充兩篇,一年,不過10篇左右;國中後,一下子增加到10篇,外加課外,不下20篇,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長,難度加大。現行高中教材,文言文44篇,要求全文背誦或部分背誦的僅10篇,共計5300餘字,平均每學期的背誦量還不足900字。現在的中學生怕讀文言文,我們不能怪罪文言文字身,而同我們的教法、學法、考法不當大有關係。在文言詩文教學的頑疾沒有得到治癒的前提下,當前語文課程中文言分量呈現不斷加重的趨勢,文言文的教學要求不是降低,而是不斷增強,尤其是在教學方法沒有得到有效改進的情況下,這不能不叫人擔心。

四、創新:文言詩文教學的未來出路

在現在的中國小語文教學中,文言詩文教學正舉步維艱,情況不容樂觀,若不創發新的形式與途徑,則永遠在模仿古人的漩渦裡打轉轉。但是如何創新,求得突破,非一朝一夕之事。若就現在談現在,拘泥於問題的表面,不去深挖問題背後的根源,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徒勞而已;若只是為了適應未來現代化的需要,而強為所難,迫其改頭換面,變成一個四不像的東西,那更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至於隨手拈來一個現代新理論、新思想,堂而皇之強加於之,美其名曰“創新”“再造”“新生”,則只會是凌空蹈虛,曇花一現,沒有長遠的實踐指導意義。文言詩文教學是中國原創性的問題,我們應回到中國的大地上,批判地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語文教育傳統,離開這一條,文言詩文教學效果就不會理想,甚至可能會“岌岌乎殆哉”。當我們感慨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不如人意或問題不斷、困惑連連的時候,我們需要對現實體察和思考,更需要追問——追問問題與困惑從何而來。對問題的追問必然將我們引向歷史。百年來,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思想、理念、實施究竟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究竟留下了怎樣的經驗與教訓?當前,我們對於中國小文言詩文教學的討論與建設,迫切需要站在歷史的平臺之上,而不是憑著主觀意願來指手畫腳。

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我們不僅有一個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大傳統,還有一個晚近的傳統——“五四”新文化小傳統。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不僅需要追趕和前瞻,而且需要回顧,需要重溫並接續這兩個偉大的傳統。堅守文言詩文教學的傳統,並不是盲目固守、抱殘守缺、妄自尊大。傳統不是一種僵死固定的現成之物,而是過去與現在不斷交匯融合的過程,亦即不斷走向未來的過程,因而傳統是不可窮盡的可能性之巨大源泉。傳統是“尚未被規定的東西”,它永遠在製作之中、創造之中。因此,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最強勁手段並不在於死死抱住“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不放,而恰恰是要不斷地與“過去”相抗爭,不斷開發、開採“過去”這巨大的可能性源泉。(12)因此,堅守傳統,絕不僅僅只是複製“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恰恰是創造出“過去從未存在過的東西”,堅守同時在創新,創新同時也在堅守。在堅守與創新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偏離和異化總是伴隨著前進和成長,這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堅守並不意味著拒絕修正和創新,積極的修正與合理的創新能使堅守的目標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斷的創新中才能真正地堅守。堅守決不是“發思古之幽情”,其實質恰在於創新,堅守教育傳統應包含批判式的認同與創造性的轉化。也即是說,在文言詩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固守著老傳統凝固不化,擺起一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架勢,把現代新教育思想和先進的西方理論拒之門外。善於學習,博採眾長,才是文言詩文教學的一大法寶。探尋未來的出路,只有站在歷史的平臺上,遵循文言詩文教學的規律,一面繼承和發揚古代優秀傳統經驗,一面吸收和借鑑現代先進教育理論,取長補短,相容幷蓄,方有長效。

註釋:

①李長春.私塾語文教學並不科學[j].中學語文教學,2000(3):17.

②奚博先.現代語文教育的主要成就和問題[j].中學語文教學,2000(2):22.

③【捷】誇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57.

④參閱【俄】烏申斯基著,鄭文樾編譯.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9-240.

⑤張中行.文言與白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7:292.

⑥石鷗.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2.

⑦老海主編.兒童國學經典導讀[m].北京:中國傳統文化出版社,2002:12.

⑧莊文中編.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6.

⑨轉引自權曙明.閱讀教學的觀察與思考[j].語文學習,1996(6):5

⑩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24.

(1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25-27.

(12)甘陽.古今中西之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