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的改革論文

文思屋 人氣:1.66W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鑑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段話深刻地闡釋了音樂欣賞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多采用結構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偏重對音樂的理性認識,但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和文化內涵的提升不足,因此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

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的改革論文

一、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感受和體驗是學習音樂的主要方法,這個觀點是對傳統的技能學習方法的改革。但使許多教師困惑的是,感受和體驗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如知識和技能那樣容易操作,因此,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成了我們急需研究的一個課題。

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培養學生情感體驗的方法,如靳紅雲老師就總結了六種感受音樂的方法:用音樂知識去感受、用悟性去感受、用生活經歷去感受、用文史修養去感受、用意境想象去感受、用思想感情去感受。把感受體驗音樂具體化,並通過外化的形式表現音樂。

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進行表演、討論、聯想和想象.都是很好的方法,應在音樂實踐中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1.表演法

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一直都蘊涵著情感和創造的因素。一般認為,作曲是一度創造,表演是二度創造,欣賞是三度創造。表演是發展創造性的重要途徑,也是表達情感的過程。它不僅是技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較佳途徑。

2.討論法

討論,是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一個平臺,雖然很多時候情感體驗是一種個體行為,但如果能在集體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樂的作用,同時也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

3.聯想、想象法

音樂聯想和想象是培養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將音樂與相關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好方法。聯想和想象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同時也體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如在欣賞德彪西的《月光》後,有的學生為樂曲命名為《月光》;有的說樂曲使人感到詩情畫意,有一種神祕感有的創作了一首小詩風兒輕輕,月兒明明,水兒瀅瀅,我欲乘風行,月公自有情。還有的畫了~幅畫。這些聯想和想象實際上都是情感體驗的表現。

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文化昇華音樂

音樂是有文化界定的,通過文化昇華音樂的觀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象。正如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中指出的:“當音樂被置於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中並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

1.重視中國傳統詩、畫、樂統一的審美建構

中國音樂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詩、畫、樂的統一,連線這三種藝術形式的就是審美意境。在我國傳統的音樂中,處處都可以找出這樣的例子。

比如古箏獨奏《漁舟唱晚》。它的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它優美的意境與許多古詩是相似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音樂與詩歌的意境相輔相成,增強了對音樂的審美感受。又與石濤的《秋江雨景》、倪瓚的《漁莊秋霽圖》等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豐富音樂的想象。這種詩、畫、樂三結合的藝術形式深化了高尚的人格內涵。

再如歌曲《滿江紅》,是根據岳飛的詩譜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調,唱出了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一片忠心。這種意境絕不僅此一首,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也抒發了這種愛國情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的繪畫作品則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在如此震憾心靈的藝術面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不是更加深刻嗎?

2.豐富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

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關注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用豐富的文化內涵增加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選材上要十分注意,要選擇有藝術價值、優秀的音樂作品。德國詩人歌德說得好:“鑑賞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雖然我們的教材已經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內容,但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實踐中找出更具文化內涵的優秀的作品。

3.學會通過文化闡釋音樂

什麼是音樂的闡釋,就是從文化的角度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評價,其中既有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體驗,也有對音樂深層的文化思考,闡釋音樂首先要學會思考。正如上海音樂學院的楊燕迪教授所說“僅僅感受音樂而不思索音樂會失去音樂的真髓;僅僅思索音樂而不感受音樂便丟掉了音樂的靈魂。”對音樂的闡釋不是照搬前人的論述,而是根據自己的文化內涵作出的闡釋,其中既有感受認知、體驗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

我們以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為例。首先我們從音樂中感受到了ABA三段體的曲式結構,聽到優美的第一主題和歡快的第二主題旋律,感受到音樂清新、優美的情感,或是聯想到優美的田園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然後,我們可以查證到賀綠汀在創作這首樂曲時的背景:那年他正在上海國立音專讀書。一天,他看到齊爾品要舉辦“徵求有中國風味之鋼琴曲”的活動,就決定試一試。那時他是個窮學生,住在一家裁縫店小樓上,矮小且不通風,夏天熱得沒法進屋,只好一大早趁著太陽沒有出來,從晒臺爬到瓦面上寫作。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完成了這首鋼琴曲,還獲得了一等獎,併成為我國第一首登上國際樂壇的鋼琴曲。從這個背景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示,做什麼事,都要有堅強的毅力,名曲就是這樣誕生的。雖然這不是音樂本體,但通過對這首作品的瞭解使人獲得了很多啟發。

接著我們會反覆聆聽音樂並從中有所感悟,如某校的學生在欣賞了《牧童短笛》之後是這樣闡釋音樂的:

音樂開始了,優美的音樂使我想到了江南水鄉一個初夏的早晨,河水梳洗著垂柳綠色的頭髮,柔和的陽光撒在河面上,像點點碎金鑲嵌在碧玉帶子上。這時從遠處傳來了短笛聲,仔細一看,原來是兩個小牧童悠然地騎在牛背上吹笛子。

一個跳躍的音符把我的思緒帶進了一個歡樂的世界。小牧童捲起褲腿兒,跑進河裡和老水牛嬉戲,小牧童向老水牛身上潑水,河面濺起了一圈圈水花,他們玩得太高興了,幾乎忘記了時間。

音樂又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我彷彿看到了太陽就要落山了,天邊的晚霞照在河面上,顯得格外美麗,牧童又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這是一個學生從他的文化修養和生活經驗中得出的對音樂的闡釋。我們再看一看作家劉心武是怎樣闡釋這段音樂的:

“聽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總有如詩如畫的聯想。我猜賀綠汀創作此曲,既有江南水鄉的兒時回憶湧動心頭,也有千人從生活中煉出的詩句豐沛著靈感。宋人雷震詩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次。’鋼琴曲便是此時的樂化。………”

聽著鋼琴曲《牧童短笛》,體味著上述種種詩情,倘條件允許,再細賞一幅比如宋人李迪的《風雨歸牧圖》或閻次平的《牧牛圖》(自然只能是複製品),那真是一次無上的享受,可謂靈魂的溫泉浴。

劉心武把音樂的感受同中國古詩和繪畫的意境聯絡起來,深化了對音樂的理解,把欣賞音樂闡釋成是一次“靈魂的溫泉浴”,足見其審美感受的深刻。

很顯然,劉心武對音樂的闡釋要比學生深刻得多,當然這兩者是不可比的,雖然有深有淺,但都是對音樂的闡釋,從音樂中得到了感悟獲得了審美愉悅,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