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專音樂欣賞教學論文範文

文思屋 人氣:8.64K

論文題目職業中專幼教專業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的探究與實踐

中專音樂欣賞教學論文範文

摘要:音樂欣賞課重要教學目的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體驗,鑑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高雅的審美觀念。幼兒教育是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一個技能性很強的專業,音樂教育又是幼師藝術教育的重要課程。

關鍵詞:職業中專;幼教專業;音樂欣賞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傾聽音樂、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這種能力,更缺失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因此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急需我們擺脫陳舊的教學觀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使音樂欣賞教學更加適合幼教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那麼如何上好幼師專業的音樂欣賞課呢?

一、音樂欣賞課應該由淺入深

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經過一個由表到裡、由淺到深的循序漸進過程。我們的音樂界前輩黃自先生提出在欣賞音樂時,欣賞者必須經過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受外部的音響→展開想象和聯想→引起情感共鳴→理解其中的認識。因而在進行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守這一心理反映的過程,指引學生逐漸由低層次階段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階段的情感欣賞和理智欣賞方面去發展。教師可以將曲目音響、畫面和言語進行組合並設計,創設出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引起必要的興趣。比如在教琵琶獨奏《十面埋伏》時,首先讓學生們觀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繪的戰爭場面錄影,並提出:該段描繪戰爭場面的音樂是使用什麼樂器演奏的?請想象一下,如只用一件樂器演奏,是否能表現出戰爭中的悲壯場面?思維定式會使學生認為不太可能,但又意味著存在一定的可能,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動機。接下來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戰”一節,讓學生積極思考:該段音樂勾勒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是由什麼樂器演進行奏的?這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並適時提出相關問題,使學生們更好地瞭解《十面埋伏》音樂所表現出的場景,從而激發他們研究我國民族樂器琵琶和我國琵琶古曲的強烈動機。這樣由表到裡和由淺入深進行教學既符合了學生心理反映的過程,也有利於教學活動。其次,在相關曲目安排上,可以從小到大,由易入難,由有歌詞再到無歌詞,這樣既貼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欣賞音樂的關鍵是“聽”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一切的實踐活動都必須依靠聽覺,所以聽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支撐。教師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聆聽音樂作品中去,在聽中感知、鑑賞和參悟音樂作品的深刻含義呢?用提問的方式去聽和對比的方法去聽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有效手段。

1.提問方式去聽。就是在聽之前,教師有意識和目的地給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和略帶啟發的問題。比如鑑賞嗩吶曲《百鳥朝鳳》時,聽之前教師先提出幾個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比如曲子的主奏樂器是哪種樂器?全曲分為幾個部分?分別模擬出了哪些動物的叫聲?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聆聽。結果聽一遍後學生們都舉手搶答:主奏樂器應該是嗩吶;全曲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模擬出了布穀鳥的叫聲、公雞的叫聲和蟬鳴。通過這種提問的方法,即便問題相當簡單,但是能讓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思維想象也變得積極和主動,積極發揮了學生審美功能的直覺力和知覺力,得到了初步的一些感性認知,效果非常不錯。

2.用對比的方式去聽。這是聽的積極深入,也是在音樂欣賞中最重要的方式,有比較才有區別,對學生們來說,只有對比才能獲得對音樂特點、風格和形式的感性認知。在傾聽中的對比有節拍、力度和形式這些方面的比較,既能在同一作品中進行比較,也可對不同的作品進行類比。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狀況靈活使用對比。如在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中,在提問方式聽的基礎上,已經知道全曲分為三個段落,再要求學生分段仔細聽,並進行詳細對比;第一段與第二段進行對比,第二段與第三段進行對比,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得出:第一段速度比較徐緩,用復調形式寫成,旋律此起彼伏和連綿不斷,就像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手持竹笛,在田野裡忘情對歌,組成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圖畫。第二段速度比較快速,用主調來寫成,旋律比較熱烈,突出了舞蹈性,與前段形成明顯的對比。第三段則是第一段的完全再呈現,讓學生體驗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曲式結構(A,B,A)。對比的方式聽,不僅使學生們對《牧童短笛》這一作品有了進一步的感知,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鑑賞能力。

三、要積極調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