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建築設計起點的多元化探討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4W

一、傳統的“紙上設計”

建築設計起點的多元化探討論文

到該階段後期,一些學生已經能較為熟練地掌握功能與平面之間的內在關係,所預想的平面構成在實現功能後也不會有過多變形。此時,既達到了平面的美感又完成了功能的佈置。第三階段,由於對平面與功能的協調能力較強,學生在方案一開始就同時考慮功能、平面、立面甚至空間,達到同時涉及多個層面內容的境界。這是熟練掌握功能及平面的基礎上,經歷前兩個階段的成長而達到的新的層次的成熟。能夠在方案之初同時構想多層次的內容,意味著可隨心所欲地將空間或是立面等作為作品的重點而予以設計。以上是學生在傳統建築學教學下的一般經歷。這種建築方案設計教育的起點是“紙上的功能”,至少是以“紙上設計”為起點。

(一)以“空間”為設計起點其實,建築方案設計的起點可以有很多選擇,同樣是“紙上設計”,還可以將空間作為設計的起點。可以根據各個限制因素,預先構想在建築中形成某個意義空間,而這個意義空間在該建築中應處於某個核心位置,其他空間圍繞這個主導空間展開,最終形成整體建築。該意義空間與其他空間的關係是有主次的,並有機融合的,一旦抽出該意義空間,建築整體就趨於離散。例如,在方案設計之初,就構想形成一箇中庭。該中庭平面狹而長,所有豐富該中庭的要素都來自建築本身,包括相隔一定距離但連續的直跑樓梯,裸露的電梯,中庭兩個長介面上的走廊或開洞,架設在半空的天橋,所有這些要素被穿過以角鋼支撐的透明玻璃屋頂的陽光照射,將其陰影投撒在中庭長介面和地板上,最終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當然,中庭兩個長介面及地板的材質應精心選擇,中庭短介面是採取虛的玻璃還是實牆維護或是虛實巢狀,都可再考慮。總之,這個中庭就是該方案的“中心”或者說是“意義空間”。其他空間圍繞該中庭展開。所以,以空間作為設計的起點在某種意義上更強調了“空間是建築本質”的命題。

(二)以“剖面”為設計起點“紙上設計”還可以剖面為起點,剖面是方案設計中經常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但是,相比之下,剖面的空間屬性比平面和立面更強,其與空間的內在聯絡也更為緊密。從理論上,可以認為是無數個剖面組合成了空間,精彩的建築空間是由若干有質量的剖面和合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剖面比平面更有資格作為建築設計的起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一個大型建築的中庭裡,構想要形成一個剖面,在這個剖面上,有若干與剖切方向平行的直跑樓梯,這些樓梯規模不大,但數目卻較多。這些直跑樓梯和對應的走廊在剖面上形成極為有序、美觀的韻律。當然,形成這個構想需要相當數量的樓梯和建築規模,但形成的空間也是極為震撼的。此外,在樓梯另外一側需要有大的共享空間來“體驗”這一剖面的韻律。

(三)構想整體,難分先後其實,當人們嫻熟地掌握了“紙上設計”以後,設計起點可能很難分清是平面、空間,還是剖面了。因為在設計之初,就綜合地考慮了平、立、剖面及空間,在一定高度上,整體性地構想了整個建築。此時,平面、空間或是剖面,誰是起點,恐怕難分先後了。

二、“理念先行”的設計方法

“理念先行”的設計方法是一種較為傳統的設計手法。“它並不是像通常做法那樣,首先通過功能分析決定平面,然後轉移到對部分空間的塑造,最後再決定整體的建築構成。……設計從一開始,就以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思想理念決定所有東西。”其實,“對於概念抑或更準確的說是設計理念的喜好和追求在許多建築大師的創作中都是共通的”,所以這也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和學習的設計方式。設計者一旦找到一種適合解決方案問題的“理想原則或途徑”,就應在設計中堅持並貫徹到底。在這裡,筆者將它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該理念源自一種思想或概念,即一種哲學上的認識、思想方法或文字概括。二是該理念源自一種具象的客觀實有,姑且分別稱它們為“源概念”和“源模像”。

(一)以“源概念”為設計起點“源概念”設計主要是指設計者在具體的設計之前,預先構想了一種抽象的思想方法或一個定義。該思想或定義在設計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其間,最終使整個建築極端統一併明確表達了同一認識。如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的“終極木屋”,該木屋的設計“源概念”是:通過一種方式,代替普通的多種手法需要,來實現各種功能,比如柱、樑、窗、床等,在功能分化之前保持一個和諧整體的原始性。沒有地板、天花板以及牆壁之分,地板可以是天花板,也可以是牆壁,居住者在其中是去發現而不是被規定。實現這一概念的基本構件是壘疊的方木。

(二)以“源模像”為設計起點“源模像”設計主要是指設計者通過對某一具象的客觀實有進行分析並形成認識以後,以該客觀實有的性質或外在等特徵為基本概念形成方案。如以“畫素”為“源模像”形成方案。“畫素”的特性是,“影象”以“畫素”為基本單位,每一個“畫素”的形態是一致的,只是通過“畫素”自身的連續性的濃淡階調變換及不斷重複而構成千變萬化的“影象”。通過這一特性,可以形成相應的建築方案。例如,平面上,以一定尺寸的矩形格網形成,各房間、走廊、樓梯、內院等均以該矩形格為基本單位而形成;立面構圖或是開窗時,也以一定的矩形格為基本形成單位,形成單位的大小、組成方式均可變化,可凸可凹,可虛可實,可整可散;整個建築的體量也以某特定的長方體或立方體為單位進行組合、加減等;包括內部空間的裝飾等各個方面都復如此。這樣一來,整個建築從裡到外協調統一,既有條理又不失變化。

三、以“模型”為設計起點

在傳統的建築學教育中,模型大多被認為是方案設計的輔助手段。很多學生在方案完成之後製作模型,拍些照片來豐富作業。或在設計過程中製作模型,以方便對方案進行推敲。在這幾種情況下,模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都打了折扣。若以“模型”作為設計的起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充分發揮了模型的作用,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方案的生成機制。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模型主要用於表達設計初衷、還原構思和呈現虛擬三維。從設計過程來分,主要屬於概念模型而非定稿模型。從用途角度來分,主要是設計模型而非展示或工作模型。由於主要用於生成方案初稿,所以模型的比例尺度可以不必過於精準,模型刻畫的精度不必太高,場景的真實性和光電效果可以先忽略,只要能完整表達設計者的構思即可。從“模型”生成的建築作品與“紙上設計”的建築有質的差別,當使用圖紙這一手段表達建築時,單從平面圖即可看出兩者的實質性差別,從使用上也能感受到建築的體積感和更立體的空間傾向。以“模型”作為建築設計起點還有很多其他方式難以取代的優勢:首先,從一開始就著手用模型表達設計構思,在模型的製作過程中,模型一直處於“生長”狀態,設計構思與模型都是未完成時,在實質上是相互促進成長,在很長時間裡它們的結局不僅是未定的,而且是多向的。其次,模型為建築設計提供的不可替代的、最直接的可感知要素是空間,除此之外,還包括光線、色彩、機理、尺度比例等;最後,模型提供了“建築漫步”的可能性,還提供了實際建築不可能提供的視角,這都是完善設計的良好條件。總之,在模型開始生成到完成,“我們經歷著時間、色彩、光線、機理、觸感、尺度等一系列的建築限定元素,也經歷了基地、屋頂、雨蓬、支撐物或柱子、隔斷等一系列與之相對應的底盤製作、建築主體制作、環境配景製作等建築基本元素和某些限定元素的製作”,這彙集了眾多直接且深刻的元素感知,為完善建築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很多建築大師就是以模型作為建築設計的起點的,比如解構主義建築大師蓋裡。他的事務所有相當數量的人員的工作與模型有關。他們先製作模型,然後通過三維掃描將其掃進電腦,再進行下一步的方案推敲。這個設計過程使整個建築的設計方式更加立體化,所得到的最終作品當然也與眾不同。

四、以“建造”為設計起點

至今,很多建築師的設計方法還是從平面入手,進而再深入方案。但人在建築中是不能完全體會到平面構圖的,即平面的藝術性不等同於建築的'藝術性。人直接體會到的是空間,雖然前面所講述的“紙上設計”亦有從空間入手設計建築的,但相對於實際的空間體驗來說,它還是一種間接手段。如果將“建造”作為建築設計的起點,這將更加接近建築活動的本質———“……選擇和使用材料並通過建造形成空間。”這在一定意義上也重新定義了建築:“即建築等於建造的材料、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總和。”張永和在《平常建築》中詳細分析了密斯1923年的磚住宅平面,該平面圖沒有描述家居與建築的關係,圖上僅為多道磚牆和玻璃維護。它著重表示了磚牆的砌築方法,使人們幾乎能直接拿此圖來施工。它的意義不在於磚宅本身的設計,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方式:即從建造入手生成建築。1996年,卒姆託(PeterZumthor)的瑞士沃爾斯溫泉浴場(ThermalBathsVals)完工,該建築選用了當地的片岩作基本承重材料,片岩構成的承重體尺寸龐大,已不形成“柱”,而更像是“墩子”。這些“墩子”不均勻地分佈在平面上,通過佔據空間自然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石墩內部還可“挖出”小的私密空間。混凝土樓板從石墩的頂部懸挑出來,樓板之間還留有幾釐米寬的縫隙,用玻璃密封后形成帶有“光線”的屋頂。該作品就是典型的存在於“建造”邏輯之中的建築。可見,以“建造”為起點設計建築,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建築的生成邏輯和方式。在這裡,只能探討“建造如何構成建築的意義,而不是建造在建築中的意義。”此外,“近年來建構理論的復興,就是試圖迴歸到建築的建造過程,這不只是對材料和工藝的尊重,同時也是追求基於現代化工業生產和新材料、新技術的設計原創與美學表達。”因此,提倡在一定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從建造入手,研究材料、構造、工藝本身及其表現力,以此為始,讓設計在建造上開始並在其中延續,最終以卓越的細部、和諧的整體、個性的空間展現建築。沃爾斯溫泉浴場內部 沃爾斯溫泉浴場屋頂

五、以“計算機應用”為設計起點

以“計算機應用”作為設計起點,其實質上是一種數字化的建築設計方法。它是“通過非傳統的方法整合多學科思維模式(計算幾何學、電腦科學、離散數學及圖論、計算機演算法研究等電腦科學的派生物)並將其貫穿建築設計全過程的建築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的實質實際上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和網路功能,在一種理性原則控制的前提下,以窮舉或排列組合的方式呈現階段性成果,以彌補建築師在思考過程中的缺失。其難點(也是核心)在於如何將傳統的設計思維落實於計算機程式生成方法上及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設計方法和計算機程式生成方法之間的內在實質性聯絡。此外,要掌握數字化的生成建築設計方法,要求操作人員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和程式語言、程式設計的相關知識。目前,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建築作品落成,從它們奇特的外觀上一望便知,是出於計算機的傑作。目前應該做到,在建築設計上形成方案時,要建立在推敲三維模型的基礎之上,這樣可以激勵設計人員挖掘各種軟體的深層功能,在具備了建立較為複雜的空間能力之後,設計人員的空間思維可以擺脫束服,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各種在數字化設計中應用到的軟體各具優勢,在實際操作時常常要綜合利用多個軟體來完成設計。由於人們已經從認知系統和工具上都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設計者的作品不再是對外國數字建築的簡單模仿或片段抄襲,而是在建築設計的起點上就從真正的數字化做起。儘管可能在一開始的過程中,人們的作品可能不那麼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但在方法和概念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也是階段性成果。

六、結語

建築設計起點多樣化的探討,其實質上也是建築設計方式本身的探討,有的方式重新定義了建築設計這一過程,有的方式甚至重新定義了建築這一概念。對起點的探討實質上是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上討論建築的生成方式。基於每個建築師對建築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導致每個人的設計起點也就不同。討論多方式的設計起點不是為了倡導設計活動的進化,而是為了設計方式的優化。所謂優化,就是應採用基於建築師個人對建築的理解所對應的設計起點和方式。也就是說,從傳統的“紙上設計”到前衛的“數字化設計”,以及在這個時間段中種種其他的設計方式,沒有哪個是最好的,有的只是最適合我們的。為自己找到一個即合理又適合自己的設計方式,也許就是我們探討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