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有效教學的研究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2W

【論文關鍵詞】有效教學高校教師教學質量學習

關於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有效教學的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經過數年卓有成效的教育體制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己走入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大學有效教學是指以最少的教學投入,成功地促進大學生的學習與進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滿足教學需求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論不僅能豐富教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能對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指導教學實踐,尤其是本研究對有效教學現狀的分析和對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對教師開展有效教學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本文針對當前大學教師教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集中探討大學教師為什麼要有效教學、怎樣進行有效教學以及如何成為有效教學的教師等問題.以提高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有效性,最終促進大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1本研究的意義

有效教學特指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以有效教學進行此項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

1.1理論意義

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思想.在我國和國外早已有,自教學誕生以來.教育者都在進行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作為一種鮮明的教學理念,其在國外提出的時間不是很長,在國外的教育理論中,其影響並不大,相關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也不多。在我國,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還處在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論、進行初步研究的階段。因此,從整體而言.有效教學的理論還有待研究。

1.2實踐意義

有效教學的理論不僅能豐富教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能對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指導教學實踐。尤其是本研究對有效教學現狀的分析和對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對教師開展有效教學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

2高校有效教學研究現狀

人類對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是出於功利的。教學搞得好,即本文所稱的有效教學不是單指教學要有所得,也要是期望的所得。還要是根據教學所得——效果、效益與教學所耗之比值來評價。這個比值越高,則表明教學越有效。雖然有效教學的概念提出是近期的事情,但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學思想經歷了一個不斷孕育、萌生、形成和豐富的嬗變過程。

2.1國外研究現狀

總體來說,高校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落後於中國小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國外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有關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大學教師教學指導和教師專業發震等方面的書籍之中.少有專門的高校教師教學有效性理論研究。

2.2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教育家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包含了有效教學的思想,它們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方法、原則等方面。孔子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還主張教學要實行啟發式,舉一反三,使學生聞一知十。教學研究經歷了從重視到忽視再到重視的過程,其研究內容逐漸從經驗式向理論式過渡,但在高校教師有效教學這一領域較少,較為代表性的研究有二。

其一,呂渭源等的《有關大學有效教學評估研究》。該文針對目前大學教學中對教學效果歸因不明,和由此麗產生的教學評估的模糊性和失效性,依據有效教學原理,即教學效果取決於教學有效知識量,探討大學教學有效知識量的測試和有效教學評估的指標體系。其二.則是肖川的《高校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特徵》。該文從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角度,將高校有效教學目標定為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經驗系統、實現知識向智慧的轉化;幫助學生建構人類知識的完整圖景、促進智慧能力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進兩對高校有效教學的特徵加以總結。相比而言.前者注重實證研究.而後者偏重於理論探討,但都缺乏對有效教學理論的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

國內外有關高校有效教學研究不足的現狀一方面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這一領域的研究價值,它值得高校教師努力去探討。

3高校教師有效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教學有效性的定義.我們可以將之分解為兩大部分,一是教學效益.即教學目標在方向上與學生的教學需求保持一致:二是教學效果,即在方向性的前提下,確保由教學行為而引致的教學產出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們可以從高校教學有效性的定義出發對高校教師教學有效性加以分析。

3.1教學效益的現狀

分析教學效益,即分析學生的教學需求與教師的教學目標之間的吻合程度。從教師的教學目標來看。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在思維和興趣上的需求。學生對教師最為不滿的就是學習興趣不能被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死板,學生將其原由歸結為教師只注重將專業知識和技能用機械的教育方式進行灌輸。教師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沿襲了中國的傳統,即教育的價值取向偏重於社會文化取向,教學目標重視夕、和教育以外的價值.採用機械、模仿、操作訓練的教育方式教給學生工業社會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可觀察、量化和評價的行為變化和結果,卻忽視受教育者渴求參與的主觀需求,忽視了對不可觀察的主體精神世界的培育和拓展,如態度、情感、興趣等的培養、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更談不上理性的培養。這樣,學生無法在心理上對知識形成主觀價值感,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形象地說,可以用下圖3.1來反映。

3.2教學效果的現狀

分析教學效果即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所導致的教學產出是否符合有效的教學目標。正如上所述。部分教師的教學目標在方向上偏離了學生的教學需求,這勢必帶來教學行為、教學產出在方向上的偏離,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毫無質疑,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行為方面的不足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教學產出,即大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思維為例,學生們的事實和公式知識使他們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但是他們卻淺薄地理解所學的.內容。例如,~些學生在計算時搞不清楚“向量”和“純量”的區別:有些學生能滾瓜爛熟地背誦有關進化論的條條證據,但在跟反進億論者進行辯論時,卻不能靈活運用這些材料進行辯護。可見,大學生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儲存了大量的資訊,而另一方面,這些資訊又馬上被遺忘。大學生經歷了一次表層變化。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其原由在於這些大學生多使用淺度學習方法,即往往只注重表面的“標誌”,卻往往忽視內在邏輯結構見圖3.2。淺度學習方法相對於深度學習方法麗言.陰影部分是淺度學習方法的特徵,無陰影處則是深度學習方法的特徵),進而不能很好地進行理解。

可見,現實高校教學中存在教學效益不足的現象引致教學方向的迷失,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總之,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教學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責任心、態度和教學能力。因而本文主要從教師的角度討論當前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原由,一是教師的態度.即教師有沒有教學的積極性;二為教師的知識和技能,即教師能不能有效教學。

4進一步的研究目標

Kook認為:教師要想與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學有機結合,就必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資訊諮詢者、團隊協作者、幫促者、課程開發者和學術顧問。教育研究的結果表明,影響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是教師的能力。教師具備良好的能力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加速學生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有助於教師適應新的變化與需要。

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合理地獲取學習資源,並應用進行教學設計,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高校教師有效教學具有多種型別.但是在多種型別之中有某種共性.把握好這些共性.將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有效性。下一步的研究目標是高校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