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任務型外語教學及其本質特徵論文

文思屋 人氣:8.14K

[摘 要]任務型教學指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第二語言教學的途徑,採用任務型教學的目的在於創造接近自然語言習得的環境和條件。任務型教學遵循五項教學原則,它們蘊含了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徵和思想精髓。

任務型外語教學及其本質特徵論文

[關鍵詞]任務型 外語教學 本質特

(一)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是交際語言教學的邏輯發展。

關於任務型教學,Brown有如下表述:“任務型學習將任務置於教學法焦點的中心。它視學習過程為一系列直接與課程目標相聯絡並服務於課程目標的任務,其目的超越了為語言而練習語言。”由於任務目標明確,學習者專注於“用語言做事”,“完成任務是首要考慮”,因而能夠視意義的表達為第一性,而不去過多關注語言形式。在任務型教學的倡導者看來,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與第一語言習得過程中基本相同的部分比較重要。如同母語習得一樣,第二語言學習的實質條件是真實的語言環境、大量的目的語接觸(輸入)和運用(輸出)機會、以及學習者之間的意義協商。藉助任務組織教學可創造上述條件。選擇與生活相關的交際任務能夠為學習者創造接近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作用(interaction)、意義協商(meaning negotiation)能夠產生大量的語言輸入、輸出和驗證假設機會,這本身就能夠甚至足以推動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展。著名語言學家Widdowson認為:“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問題,但需要用語言來解決。學習者使用語言並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的‘潛勢’達到獨立的交際目的。所以問題(任務)的設計調和了兩種教語言的途徑:語言的(注重語言形式)和非語言的(注重意義)……使兩者的互相依賴成為必要。”。

(二)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徵

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徵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則所體現:

1.互動性原則。互動性是交際的核心。對於互動性的重要性,Brown認為“互動性是交際的全部……在對語言教學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之後,我們發現互動作用途徑本身是學會交際的最有效方法。互動性指兩人或兩人以上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或想法的活動,其結果是交流各方從中受益。交際能力理論強調了互動作用作為人類在不同語境中使用語言‘協商’意義的重要性。”

互動性的重要作用集中體現在能夠促進語言自動性的生成,這是二語習得研究者從探究兒童語言習得過程獲得的啟發。“我們通常把兒童語言學習的成功歸功於他們在無意識中習得語言這種有目共睹的傾向,也就是說,不對語言形式本身進行分析,通過對所接觸的語言輸入進行歸納的過程和有機會嘗試語言輸出,兒童們學習語言似乎不需經過‘思考’語言形式。”他們能較快地從對一條條語言專案的仔細關注、逐一加工轉換為一種快速自動加工方式,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是隨意的、次要的。與之對照的是,成人語言學習者這一轉換來得緩慢,他們長期徘徊於分析型、控制型模式,關注瑣碎的語言專案。“有效的語言學習涉及從對少量語言形式的控制及時地過渡到對相對無限的語言形式的自動加工。”而互動作用被認為是促進這種自動性形成的最有效途徑。

2.引進真實文字原則。引進真實文字的意義在於真實文字使學習者直接接觸目的語文化,有助於獲得對目的語的真實體驗,能夠促進學習者以接近母語者的方式使用新習得的語言,參與有意義的交際,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語法或詞彙知識。

真實文字的另一特點是不脫離特定語境。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人韓禮德認為,語義的產生和理解與語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他及其追隨者對語境及語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們把語境大致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兩種。前者主要涉及人類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為模式對語篇的語類結構的制約這一巨集觀層面,而後者指與語言交際行為直接相關的話語範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三種因素。語境對語義理解和語言使用的影響制約不容忽視,它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文化意識、語境意識,使語言學習生動有趣,學得的語言是動態的、有血有肉的。 3.過程性原則。讓學習者體驗學習過程是任務型學習的宗旨之一,在某些情況下學習過程是第一性的,而學習內容是第二性的。以往的語言課堂往往一味地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引向語言,忽視學習過程。這樣的課堂勢必是結果取向的`,以教材、教師為中心,通常用灌輸的方式直接呈現、講解語言規則系統,只說明“可以這樣做”或“應該這樣做”,而對“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和“為什麼應該這樣做”卻很少涉及。

從另一角度來看,交際是一個過程,交際能力的獲得也是一個過程,它以具備方方面面的知識技能為前提,但這些知識技能能否相互轉化發展為交際能力,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學習者是否具備過程能力。任務型教學重視將學習者注意力吸引到學習過程上來將有助於過程能力的培養。要把學習者注意力吸引到學習過程上來決定了任務型教學要以活動、任務組織教學內容,重視學習者積極的認知參與及其對學習內容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創造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由學習者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歸納,發現規則、運用規則,在用目的語同他人的交流協商,用語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語言、內化語言、學會交際。同時,語言學習的過程也將促進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

4.重視學習者個人經歷對學習的促進原則。學習者個人經歷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表現為對學習活動積極的認知參與,通過親身感受獲得個人體驗,建立起對客體的認識和理解。它可以是一種有形或無形的“做中學”。對學習者來說,這種通過參與由親身經歷形成的對客體的認識較之直接被他人告知而獲得的認識更具實際意義。

學習者個人經歷的另一內涵指其原有的知識結構、經驗背景以及對認知客體的興趣情感。這些經歷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則表現為學習者將新習得的資訊納入原有認知結構,經過同化、順化,導致了原有認知結構的豐富擴充套件或調整修正。與此同時,由於原有經驗的作用,學習者對新資訊意義的建構已滲透了學習者個人的認識。重視學習者個人經歷的積極作用這一特徵表明任務型教學與20世紀末以來頗具影響力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潮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

5.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運用的相關性原則。課堂學習與課外運用緊密聯絡的重要意義是可以縮小課堂與社會的距離,把學生作為社會的人,通過學習促進學生的社會化。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相關性的另一作用在於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機。真實以及與生活中的任務相似是任務型教學中選擇“任務”的標準,能保證大多數學生認為有興趣,有價值和有動力。學習理論研究表明,沒有什麼比內在動機更能使學習者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了。當學習者發現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可以馬上用於應對生活中的交際問題,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被充分調動起來,竭盡全力去做並從任務的完成中獲得自我愉悅感和成功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教育的功能應當是培養學習者掌握學習方法,具備工作能力,發展智力潛力。任務型教學體現的溝通合作、真實性、關注過程、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學用結合無疑是向實現現代教育的功能邁出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Brown, 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M].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Flowerdew, L.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Group Work [J] ELT Journal, Vol. 52(4), 1998.

[3]Foley. A psycholinguistic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2(1), 1991.

[4]Marion, W.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UP, 1997.

[5]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M] OUP,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