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為例

文思屋 人氣:9.82K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是全面建設小康的基礎,也是農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的關鍵。2002年,江西省農民人均收入2334.2元,在調查的2450戶農村住戶中,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的小康收入戶有1267戶,佔總調查戶數的51.3%,還有將近50%的農村住戶的收入處於低水平。[1]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的農村住戶只佔調查總戶數的6.6%,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2])相去甚遠。在新世紀頭20年,要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從制度上、體制上徹底解決農民增收,推動農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差異促使農業勞動力發生轉移,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又進一步推進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與農民增收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提高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有助於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一、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動因 
1、外在動因:的及產業結構的調整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對世界各國部門結構的統計分析表明,農業部門勞動力所佔的比例對人均收入的上升反應非常敏感,當人均國民收入持續上升時,農業部門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份額迅速下降,而和服務業部門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份額逐步上升。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國的勞動力在一、二、三次產業中的分佈將呈現出由正三角形向桶形再向倒三角形的結構變化。[3]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國內生產總值不斷上升,2002年達到2450.8億元,是1978年的`28倍多。這說明我省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呈持續上升態勢。同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人均GDP也有大幅度的增加,2002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加了5553元。 

2、內在動因: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收入差異 
配第-克拉克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即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移動。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狀況,第一次產業將減少,第二次、第三次產業將增加。克拉克認為,這是由於經濟發展中各產業之間出現收入(附加價值)的相對差異造成。人們總是向高收入的產業移動,這是很的。配第認為,製造業比農業,進而商業比製造業能夠得到更高的收入。這種不同產業之間相對收入上的差異,就會促進勞動力向能夠獲得更高收入的部門轉移。也就是說,造成就業結構發生變動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產業部門創造的價值水平存在很大差異,直接表現為不同產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低不同。而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自然會從低收入部門向高收入部門轉移。 
劉易斯認為農業部門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存在,造成農業生產率遠低於非農業部門,進而導致農業部門收入低下。工業部門較高的工資收入吸引了農業剩餘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剩餘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