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兩宋時期巴蜀醫學的先進性論文

文思屋 人氣:1.21W

摘 要: 兩宋時期巴蜀醫學繁榮,為當時中國醫學發展中心之一。唐慎微、史堪、石藏用、史崧、單驤等皆為名重一時的醫家,《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以下簡稱《證類本草》)、《史載之方》、《蘇沈良方》、《十產論》等皆為醫學名著。兩宋時期巴蜀醫學在本草學、脈學、產科學、內科及養生學等方面達到了當時國內的先進水平。

兩宋時期巴蜀醫學的先進性論文

關鍵詞:傳統養生論文發表,發表中醫藥養生論文,養生與健康論文投稿

1本草學和方書成就

1.1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宋代,私人本草學鉅著當推蜀人唐慎微編著的《證類本草》,此書為本草學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鉅著。唐慎微為士人看病,不收診費,士人請看病就以名方祕錄告之。此書成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8年),採擇經史、仙經道書及百家學說,第一次把經史子集中有關醫藥逸事類證的條文附錄於相關本草藥物條下,將《嘉佑補註神農本草經》、《圖經本草》二書合併,增加新的內容,一藥一圖,圖文並茂。此書引用文史和醫家文獻一共247家,收錄單驗方3000餘首。

在本草學方面,該書補充了前代本草不詳處,如:"玄蔘"一藥,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和唐《新修本草》記載不詳,《證類本草》進行了補充。《證類本草》言:"玄蔘,今注:詳此藥,莖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細毛。葉如掌大而尖長。根生青白,幹即紫黑,新者潤膩,合香用之。……陶雲似人蔘莖,唐本注言根苗並臭,蓋未深識爾。"[1]

"酸棗"一藥,《證類本草》指出酸棗肉服用後不思睡,酸棗仁可治失眠。《證類本草》雲:"陶(弘景)雲醒睡,而經雲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髮汗,根節止汗也。"[1]《證類本草》對前代本草的錯誤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如:"丹砂"一藥,陶弘景認為此藥出於西川,唐慎微糾正了"丹砂"產地的錯誤。《證類本草》言:"丹砂:今出辰州、錦州者,藥用最良,餘皆次焉。陶雲出西川,非也。"[1]"蘭草"一藥,陶弘景認為是"煎澤草",唐注說是"蘭澤香草",《證類本草》認為都是錯誤的。

《證類本草》辨明瞭前代本草的是與非。如:"旋花"一藥,《證類本草》認為陶弘景的註釋是錯誤的,而唐《新修本草》的註釋是正確的。《證類本草》言:"《陳藏器本草》雲: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飢。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根,主續筋骨,合金瘡。陶注誤而唐注是也。"[1]李時珍《本草綱目》評價《證類本草》:"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2]

1.2《蘇沈良方》

《蘇沈良方》為整理北宋沈括(錢塘人)與蜀人蘇軾的醫說編撰而成,所論包括本草、內科雜病及其治療方藥、養生等。蘇軾《記流水止水》一文區別了流水與止水的不同,肯定了流水的.價值。蘇軾《論聖散子》一文,記載了"聖散子"方的出處和神奇功效,"其方不知所從出,而故人巢君谷世寶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餘既得之,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巢甚祕此方,指松江水為盟誓,不得傳人。餘竊隘之,乃以傳蘄水龐君安時。龐以醫聞於世。"[3]宋代名醫龐安時《傷寒總病論》附有此方。

1.3《彰明附子記》

北宋蜀人楊天惠著《彰明附子記》一文,記載了附子的栽培、取種、植物形態、採摘的最佳時節、品種、藥物鑑別特徵等,詳細而準確。《本草綱目》評價說:"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今撮其要,讀之可不辯而明也。"[2]

2脈學成就

北宋眉州人史堪著《史載之方》,有七篇專論脈,包括《四時正脈》、《真脈》、《脈要精微解》、《明熹脈》、《診汗脈》、《診室女婦人諸脈》、《診胃脈》等篇。史堪論病時多脈證合參,何證當何脈,皆有詳細論述。如:《治疫毒痢並論》一篇,論述了通過脈候來判斷疫毒痢的輕重。有五種痢疾,脾脈一指外鼓而沉,是腸澼,久當自效;肝脈一指小而緩,病輕;腎脈一指小而沉,所下之痢皆是血痢,此為難治;肝心脈、脾脈皆微細,不澀不絕,所下為血痢,藥到便安;脈微小,再三尋之,又沉而澀,見此脈象,病人下白痢,病情雖然重,還可以救治,若是下血、通身發熱者,是死證[4].

《蘇沈良方》有《脈說》一篇,指出脈理難明,診脈又極其重要,差之毫釐,則有死生禍福之異。

3產科學成就

宋代蜀醫楊子建痛惜當今之世未有接生之精良妙手,多致子母傾命,著《十產論》。《十產論》除論正產症候外,亦論傷產,指出因為產母未到正產之時,用力太早,或因妄服藥餌,致使傷產,並指明產母正確的用力方法和催產時機。《十產論》講解了冬天天冷之凍產,盛夏天熱之熱產應如何處理。

《十產論》記載的難產包括:橫產、倒產、偏產、礙產、坐產、盤腸產等6種常見難產,對難產的症狀、病因、處理方法做了詳細描述。對手法助產論之甚詳,如:橫產,即兒先露手或先露臂。處理方法:令產母安臥,接生之人先推其手,令入直上,頭順產門,漸漸逼身,以中指摩其肩,不令臍帶羈扳推上而正之,或以指攀其耳而正之,須是產母仰臥,推兒直上,徐徐正之,候其身正,煎催生藥一盞,吃了方可力令兒下生[5].明代醫學家樓英《醫學綱目》一書對楊子建所論傷產法高度重視,指出:"楊子建《十產論》中,有傷產一法,最為切要,慎勿輕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