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讀解再別康橋中的“輕輕”與“悄悄”

文思屋 人氣:3.02W

論文關鍵詞:徐志摩 康橋 輕輕 悄悄
  論文摘要:康橋是徐志摩的精神故鄉,《再別康橋》是對精神故鄉重訪後的寄語。“輕輕的”,“悄悄的”,來康橋,離康橋,詩人的這種反覆吟誦,使詩作首尾呼應,圓熟精緻。但這“輕”來“悄”去之間,其實就是詩人情感思想隱喻性表現。“輕輕”,“悄悄”,走來走去,不只是詩人外部行為動作,更主要指內部感受——精神、靈魂和感情,從而展示20世紀20時年代,置身於東西方文化追求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特殊心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它寫於1928年11月徐志摩再次遊歷歐洲的歸途中。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在此留學。 
  詩的起筆輕快自然,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三個“輕輕的’,看似重複,然而正是在這種迴環往復的韻律中,表露出難以割捨依戀不盡的細膩。這是某種近乎聖潔的心情,不是在告別地理上的康橋,而是在告別他理想中的那一方淨土。三個“輕輕的”巧妙運用,還渲染出日暮黃昏之時的康橋寧靜的氛圍,頗有幾分“近鄉情怯”的味道。詩的結尾,詩人只將第一節的詩句稍稍變動幾個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悄悄的”重複使用,使其既與第一小節遙相呼應,形成詩歌旋律的整體美感,也寫出了環境的寂靜與優美,詩人依依惜別之中的惆悵與瀟灑,造成一種靈動的藝術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輕輕的”,來康橋,“輕輕的”離開康橋,詩人反覆地吟誦著,這種反覆吟誦使詩作首尾呼應,形式成熟精緻。但這“輕來“輕去”之間其實就是詩人情感思想隱喻性表現。“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悄悄的走,悄悄的來”,不只是詩人外部行為動作,更主要指內部感受——精神、靈魂和感情。 
  第一,精神家園的迴歸。康橋,是徐志摩深深依戀的精神故鄉,在徐志摩的詩文中是一個包含了豐富而獨特意蘊的心理情結意象。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0年徐志摩違背父親讓他做個銀行家的人生設計,離開美國到英國留學,尋找他自己的人生夢想。他在劍橋大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課聽課,在康橋渡過了他“深深迷戀”的歲月。 
  他篤信自然,是一個地道的自然崇拜者,他信服性靈是所有事物的,康橋是有靈性的。他說:“我要的是筋骨裡進出來的,血液裡激出來,性靈裡跳出來,生命裡震盪出來的真純的思想。”他的性靈之舟,思想之槳始終沒劃出“康橋”下的那條河流,康橋永遠是他的精神家園。他愛康橋,是愛在心靈深處的,其內在的熾熱並未外狂。康橋讓他遠離了喧囂,康橋讓他盡享了大自然的溫暖和奧祕。 
  離開康橋六年後,他再次歐遊,怎能遏制不住去康橋“尋夢”呢?但是,當徐志摩再次置身康橋的天光水色之時,卻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已由一位當年青春怒放、激情洋溢的年輕學子變成了一個頗有建樹但又滿身傷痕的詩人。“深刻的憂鬱佔定了我,這憂鬱,我信,竟於漸漸潛化了我的氣質。”“我決意去外國時是我最難受的表示。” 
  然而時過境遷,此時的詩人已經經歷了“康橋理想”破滅的現實,他那彩虹般的夢已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他的理想萎成灰,碎成斷片,爛成泥;他以極大勇氣與魄力建立起來的與陸小曼的兩人世界已顯露出深重的危機:愛之舟既已駛出河岔,又該向何方揚帆。與康橋再次相會帶來的卻是夙願未酬後的滿腔愁緒,萬端感慨。詩人傷痕累累的來到康橋尋求藉慰,很是惆悵,但在詩人眼中,在康橋,美麗的自然是一片富有靈性的生命體,它淨化了一切世俗的慾望和靈魂的躁動,這是他的精神家園,詩人是無限虔敬的,所以他“輕輕的來了”。康橋即在眼前,可詩人的心卻不免擔心,“近鄉情怯”讓詩人只有“輕輕的來了”。雖有所顧慮,但再會康橋卻是詩人冷靜思考後的決定,所以此時的“輕輕的來”又是輕鬆、灑脫、對前途充滿希望的。在康橋世界裡,詩人想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就連那夏蟲也為多情而忘情的詩人沉默,詩人與康橋世界達到了一種超乎尋常的和諧,詩人即便是來也要“輕輕地來”,走也要“輕輕地走”,面對康橋世界,詩人慾說還休,欲走還留,對康橋的神往眷戀之情綿綿無盡,因此,可以說一首《再別康橋》就是一首詩人寫給自己精神家園的戀歌。

讀解再別康橋中的“輕輕”與“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