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範例

文思屋 人氣:7.58K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有關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範例

第一篇:國中歷史教學興趣課堂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匯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面對著充滿青春活力的國中生,老師的教學應當富有活力,活躍課堂氣氛、感染學生。老師的教學必須有熱情,才可以使學生充滿活力地融入歷史學習之中。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它的作用十分關鍵。“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老師通常隨意地採用一言半語匯入新課,使學生聽起來十分枯燥,以至難以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學中採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匯入新課,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忱,獲得不錯的成效。在學習《收復新疆》這一課時,我沒有直接匯入新課,而是播放國慶五十週年閱兵式上的轟動場景片段視訊作為匯入,鬥志昂揚、英姿勃勃的隊伍,高技能的武器車隊,使學生的內心體悟到極大程度的震撼。此時,點燃了學生內心的熱情,我再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何講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屬於我們中國的領土?請大家閱讀《收復新疆》這篇課文,並找出答案。”學生都認真地閱讀課文,並積極地發表各自的觀點。然後,我再和學生一起分析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原因、經過、結果、勝利原因。這一節課下來,學生注意力都很集中,都積極地融入歷史的學習中。顯而易見,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匯入新課,使課堂充滿活力,可以從上課之前就吸引學生的心,使他們熱愛歷史學習,調動他們探究歷史知識的慾望,此是搭建興趣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國中的歷史教學中,老師要對匯入新課這一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逐步推進、環環緊扣,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忱。

二、通過拓展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歷史課程內容包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及文化內涵,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及精神,是一門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科目。但是由於受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老師通常是讓學生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及歷史數字,使有意義的歷史課程變得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此會直接制約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所以,老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抑或是名人軼事來拓展學生的視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引發學生的興致及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歷史課堂學習中。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文時,老師在上課前匯入新課時,先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當前中日島嶼糾紛事件,再告訴學生島嶼是在中國在甲午之戰戰敗後,被逼簽訂《馬關條約》後被日本霸佔的中國領土。

此時,學生的注意力被極大程度地吸引過來了,從而引發他們繼續探究《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的興趣。接著,老師再指引學生針對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中國當前的國內情況及此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等方面展開深入分析研究。進而使學生深刻領悟到唯有振興民族、壯大國家,才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維護主權及領土的完整。如此不但培育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並且更深層次地讓學生懂得要認真學習,樹立自己長大後建設祖國的使命感與職責感。整堂課下來,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授課的程序中,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身的獨特見解並提出自身的疑惑,從而帶動了學生思考的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及探究能力,從而實現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緊扣學生的生活,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國中的歷史是一門博大深奧、內容豐富的科目,我們學習歷史不可以只是限制在記憶歷史事件、學會歷史知識方面,而應當指引學生探索歷史發展法則,從歷史發展中獲得智慧,進而推進個人和當前的社會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國中歷史教學非常關鍵。在國中的歷史授課程序中,老師需培育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需把歷史和生活緊密聯絡,讓歷史融入生活之中。基於此,老師可以從多方面著手,進行課外實踐活動。(1)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本地的博物館,從觀賞古物中認知每個歷史時段的文化特點,體驗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奧和悠久;(2)老師亦可組織歷史知識比賽,使學生在比賽答題中學習歷史知識,擴充套件見識;(3)老師還可以舉行唱愛國主義歌曲的活動,讓學生經過演唱如《團結就是力量》《保衛黃河》等,使他們領悟新中國成立的艱苦及偉大意義。這些靈活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體現了學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於調動學生參與瞭解歷史的積極性,培育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致。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老師需努力開拓此類課堂,注重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忱。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國中歷史學習興趣的方式有許多,作為國中歷史老師,需多方面及多渠道去發掘這些興趣的源頭,為學生打造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趣課堂,唯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致,才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進而使學生對歷史課程更加重視。

第二篇:國中歷史教學人文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人文教育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以促進個人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為目的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實質是人性的教育。這種教育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需要以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以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薰染和以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教育的出發點就是培育人,但由於社會分工的快速發展,人文學科教育顯現出專業化的趨勢,致使人們忘了教育的根本,脫離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對人的教育作為整個歷史教育的中心,否則國中歷史的人文教育就成為空談。

二、國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1.歷史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不對口

一般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看不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導致了對歷史學科非常不重視。在安排歷史教師上常常會選擇一些年齡大或者教學能力差又或者學校的一些閒餘教職工去應付歷史課程。這些教師上課簡單敷衍、粗糙馬虎,生搬硬套課本知識,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和對教材知識進行整理取捨,缺乏對歷史課程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全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認知去教學。致使學生對歷史科目的興趣不高,缺乏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提升。

2.學生對歷史科目認識不足

學生總以為歷史就是副科,可學可不學,只要考試之前多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績。再加上教師和家長輕文重理的觀念,對學生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時間投入嚴重不足,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更是很少,致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如何培養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一,教師應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創設輕鬆並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充當主體角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理解的能力。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現象和發展規律的歷史學科,歷史上的諸多人物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很多歷史故事都具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去學習、去品味這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及思想,培養學生內在的人文精神,使他們正確地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與教學相關的展現自我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

第二,在測試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把握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應試的關聯,讓學生在測試中提升人文素養。歷史學習是一個不斷學習研究歷史、認知歷史,不斷滲透現實生活的學習科目。現在的學生學習歷史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進行考試目的的轉變,在歷史教學中把人文素養教育作為一個重點,考察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感悟改變認知,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第三,在生活實踐方面,可以將文化素養的培養和校園文化結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這樣不但有益於陶冶師生的性情,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讓學生懂得人文素養及人文精神對自身的有益性,去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勇敢面對生活,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四、結語

總之,國中歷史教育必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崇高的理想,激發他們執著高尚、勇於開拓、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具備承擔責任的人生態度、開放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鼓舞學生去爭取新的進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篇:國中歷史教學設計反思

一、教學設計脫離課標,目標龐雜

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實踐中,有些教師的教學設計確立的目標脫離課標,龐大、雜亂、抽象,這樣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難達成的。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有個教師確立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孫中山及革命黨人主要革命活動。

(2)瞭解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

(3)評價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關於孫中山的歷史資料,概括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動和革命精神。

(2)比較興中會和同盟會,說說同盟會綱領與“三民主義”之間的關係。

(3)組織小組討論,評價辛亥革命和孫中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學習一代偉人為振興中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志。這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所包含的內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節課45分鐘能夠完成的,如“教學過程與方法”中:“閱讀孫中山的歷史資料,瞭解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動和革命精神。”如果改成學生課前做準備,或者教師提供關於孫中山的典型事蹟給學生閱讀,這個環節才具備可操作性。教學設計要體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本質,堅持有效性原則。這節課要讓學生收穫什麼?通過什麼途徑去實現?教學設計中目標要清晰,明確,切實可行,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前提。

二、教學設計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我們知道,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發展。但是在班級授課制下,幾十個孩子們集中在教師裡上課,教師真正關注的是學生整體,學生的個體往往被忽視了。其實,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需要思考如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獲得成長。一個課堂裡坐著幾十個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能力素養、個性特徵等各個方面都是有差異的。作為歷史學科,最明顯的差異是,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和知識儲備差異。當前,很多歷史教學設計看不出對學生差異性的關注,似乎所有學生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只不過是基於全體學生起點或高或低進行設計罷了。

進入課堂,即使在公開課上,學生可能在老師的授意下做了課前的預習,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大相徑庭:常見的是,有幾個學生聽課專注,興致盎然,表現積極。一節課的大多數問題都靠他們的踴躍參與解決了,有的同學的發言甚至堪稱精彩絕倫,激起師生熱烈的掌聲。然而,與他們“大顯身手、獨當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當多的同學在課堂上只是“觀眾”。他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著,偶爾配合性地齊聲應和一下,或自始至終無聲無息。如何調動所有同學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呢?老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如何瞭解學情差異?面對差異,在歷史教學設計中又該如何處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此,有些老師的做法值得推廣。如,組織學生課前蒐集、閱讀與本課有關的歷史資訊,或者提供相關資料供給學生拓展閱讀,讓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儲備來上課,帶著一些經過思考的問題走進課堂,縮國小情的差異,能比較好的促進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此外,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堅持差異性原則。在教學設計中,問題的設計可以分出層次,讓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問題的解決,既要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還要注意分層教學的可操作性。

三、教學設計重形式,輕內容

新課改以來,人們開始關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關注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這個方向本身沒錯。但是,目前看來有點矯枉過正,喧賓奪主了———很多教學設計過於強調新穎靈動。在歷史教學研討活動中,若是一節課設計了一個別人未用過的形式,就會獲得“好評”一片,似乎那就是課的“亮點”。在這樣的評課標準的“激勵”之下,許多教師趨之若鶩,許多教學設計盲目追求標新立異,甚至忽略了教學內容。我曾經聽過一節大市級公開課,課題是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授課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後,作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件上呈現了代表四個階層的卡通人物:農民、手工業者、士兵和地主,每個人物旁邊是他們表達自身感受的文字。

此環節設計的意圖是肯定秦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產生的積極影響,其中農民的感受是:“有了土地,就有了勞動積極性,日子過得好開心啊!”這裡很明顯犯了科學性的錯誤:教師不但將商鞅變法的內容憑空遷移到了這裡,還忽略了秦王朝統治時期苛捐雜稅繁重的史實,試想:秦王朝時期的農民若是生活得如此幸福,還會有秦末農民戰爭嗎?秦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然而授課教師為了讓形式新穎,看起來完整,讓課堂更有趣味,就隨意篡改歷史,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教學態度。這種現象不是個案,必須要引起重視。作為歷史教師,必須要有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要本著對學生、對學科負責的態度設計教學。教學設計要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堅持科學性原則。我們也許無法保障完全呈現歷史的真相,但是我們至少要努力接近真相。因此教學設計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千萬不要用內容去迎合形式!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形式,都要建立在知識正確的基礎上,或者尊重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傳遞給學生研究歷史的嚴謹科學態度也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教學預設與生成脫節

在國中歷史教研活動或教師賽課評比中,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是脫節的。有的教學設計中的重點與課堂教學凸顯出來的重點不一致,有的課堂教學沒有按照教學設計的思路去開展。課後研討時,授課教師說:課前設計得很好,但在上課時學生“不配合”,自己沒有辦法按照預先的教學設計完成教學。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無法全部精準預見,也就產生出許多的生成性問題。生成可分為兩種,一類是我們預設下的現象,另一類是我們不曾預設到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解決預設與生成脫節的問題需要關注這樣幾個問題:首先,在做教學設計時,要結合課標、教材,特別是學情,合理設計一節課,使這節課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目標的達成。如:課堂匯入的設計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教學問題的設計難度是否適中?

在有難度的問題呈現前,是否為學生深層思考做了鋪墊?等等。其次,教學設計要有預設的彈性。“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徵,它強調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主張課堂教學必須構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動過程。因此,教學設計中就要給課堂教學機動的空間,堅持目標性與彈性相結合原則。第三,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從教學設計,不能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上課,課堂脫離教學設計,目標很難達成。新課改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形同虛設,被學生拖著走。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運用自己學識與技能,以及教學機智,理性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讓整個課堂“形散神不散”,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五、結語

總之,歷史教學設計要依據歷史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學習歷史的需求,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為學生的發展創設條件。教師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全體學生學習和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