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阿庫烏霧凱歐蒂神蹟的跨文化書寫論文

文思屋 人氣:8.67K

一、阿庫烏霧的美國書寫

阿庫烏霧凱歐蒂神蹟的跨文化書寫論文

來自四川涼山的阿庫烏霧(漢名羅慶春)是當代彝族的代表性詩人。他曾經創造了彝族文學史上的多個“第一”:1994年出版的《冬天的河流》是彝族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彝語現代詩詩集;1998年出版的《虎跡》是彝族文學史的第一部現代散文詩詩集;2005年他的三首彝語詩歌通過翻譯在美國的文學期刊上發表,是最早翻譯成外語並在國外發表的彝語現代詩;2006年《虎跡》(TigerTraces)以漢英和彝英對照的形式在美國出版,這也是彝族文學史上的第一次。這些“第一”體現了擁有少數民族身份的阿庫烏霧再塑地方傳統並使之伸展至世界多元舞臺的能力。正如他的美國研究者馬克·本德爾所說的,儘管阿庫烏霧根植於一個詩歌文化深厚、詩人輩出的土壤,他仍是其中的一個“標新立異者”。

二、文學塑造的審美現實

經過詩人和譯者的有意為之,《凱歐蒂神蹟》的命名與17年前的《虎跡》的標題形成了互文:兩者都以“跡”為核心詞,修飾語分別是印第安傳說中的狼(即Coyote的音譯“凱歐蒂”)和彝族的虎。若用英譯的標題來看,兩者的形式更顯工整———CoyoteTraces與TigerTraces。凱歐蒂是印第安人傳說裡變化多端、給印第安人帶來火種的神;而虎在彝族的創世史詩《梅葛》裡是彝人的祖先。兩者都是護佑本民族的神靈,是民族傳說的核心意象。從“虎”到“狼”,串聯起二者的首先是詩人自己從涼山到北美的旅行“蹤跡”,其次是詩興想象的馳騁。

三、從自我表述到他者想象

阿庫烏霧的美國書寫,堪稱當代全球性文化交流的產物。從物質技術的層面,《凱歐蒂神蹟》是伴隨著個人身體的全球旅行、依靠學術交流和出版合作的全球聯絡而產生的。從思想的層面,如阿庫烏霧設想的“承擔彝族———美國印第安邊緣文化的對接的任務”,也是新時代的'主題。藉助美國比較文學學者大衛·戴姆羅什(DavidDamrosch)的觀點來看,阿庫烏霧的詩作跨越語言、國家的邊界,在另外一種語言文化裡傳播,即屬於當代的“世界文學”現象。以少數民族的身份進入“世界文學”的軌跡,這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話語實踐意味著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科及其實踐話語,是以“少數民族”身份的確立為合法性基礎的,故其內在的判定標準為具有民族族別身份、使用民族語言創作、表現民族題材的文學為少數民族文學。在陸續成立的文學協會、學術機構、文學獎項、文學刊物等的共同引導下,一批具有“少數民族作家”特質的作家隊伍成長起來了。彝族詩人阿庫烏霧就是其中一位。

作為20世紀80年代湧現的一名少數民族詩人、評論家,阿庫烏霧近三十餘年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對本民族的“自我表述”。作為詩人,阿庫烏霧出版了九部詩集,包括彝語詩集兩部,漢語詩集四部,彝英對照一部,漢英對照一部。他的詩歌絕大部分都是“彝族主題”:表現彝族文化生活、探索彝族傳統精神核心、思考傳統文化遭遇的現代性危機。由於具有鮮明的彝族特徵和傑出的詩歌技巧,他的詩作入選多種詩歌選集,曾三次榮獲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學獎。

作為文學評論家,阿庫烏霧把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體驗提升為理論,多年來提出“母語詩學”“第二母語”“文化/文學混血”“雙語書寫”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學的詩學理論,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餘論

最後,筆者想描述阿庫烏霧表演自己的彝語詩歌作品《招魂》的情景。《招魂》原名《為支格阿龍招魂》,是阿庫烏霧在1994年創作的關於彝族神話英雄支格阿龍的史詩體作品。阿庫烏霧在多種場合———大大小小的詩會、聯歡會、宴會、學術會議等———朗誦過這首彝語代表作。在朗誦時,阿庫烏霧微閉雙眼,雙手高揚,用富有穿透力的嗓音激情地呼喊:“哦———啦———歸來吧!”聽眾們也情不自禁吶喊、迴應他的呼聲。在《凱歐蒂神蹟》裡,阿庫烏霧不只一次地寫到美國的聽眾傾聽自己朗誦母語詩歌的反應。他在詩裡向美國人朗誦了自己的詩;而他敘述這些情景的詩歌,再一次成為美國讀者的閱讀物件。這樣一來,異文化的讀者就陷入他所製造的跨文化交流的幻象之中:無條件地接受他敘述的聽眾對他詩歌的贊同,從而導致對正在閱讀的這首詩的贊同。這種詩歌技藝表明,他對自己詩歌的命運,有著高度的控制意識,這意識或許來自他反覆在公眾面前吟誦彝語詩歌《招魂》的經驗:振臂一呼,眾皆響應。阿庫烏霧把自己表演彝族詩歌的經驗,帶到了漢語-英譯寫作中。這或許能成為地方的“少數”經驗走向全球化文字的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