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研究性學習進入數學課堂

文思屋 人氣:1.06W
讓研究性學習進入數學課堂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國小研究性數學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合作交流中發展個性,在實踐中探索驗證,在經歷中感悟和自主建構。
關鍵詞:數學課堂     研究性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之際,我們教師如何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國小數學課堂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中學習新知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正符合兒童的這種心理。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的興趣,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如:我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是這樣進行的:小朋友,喜歡“藍貓淘氣三千問”嗎?動畫片裡的藍貓研究過很多問題,今天它又想知道:鐘面上有什麼?分針是怎樣走的?時針是怎樣走的?分針和時針有什麼關係?你也想知道這些問題嗎?讓學生自主研究(自己觀察鐘面,自學書本等方式進行)並填寫學習報告:我的學習報告,研究內容,我的發現。只有在這樣的親歷過程中,學生才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在找到解決問題方法中掌握新的知識。 
        二、合作交流中展現自我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又一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數學課堂變成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舞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各自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儘可能經歷合作與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有力,使學生在相互評價中取長補短,增強學習信心,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態度。學生在交流發展中,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全面,形成共識,形成數學結論。這樣的合作與交流,不僅擺脫了“填鴨式”“一言堂”等學習方式,而且使學生在展示自我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數學資訊,感受了數學的魅力,達到科學育人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三、拓展延伸中再現風采
        研究性數學學習的過程,說到底,是一種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感受、體驗、訓練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將未知變成已知,根據已知推測未知是這種訓練的自然要求和較高追求。因此,要儘可能對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興趣由課內研究引向課外研究,激發他們進入更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如:教學《分米、毫米》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實際測量自己喜歡物體的長、寬、高等。由於學生對測量有了興趣,有的學生測量樹葉的長、寬,花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學生竟測量耳朵、眼毛的長度等等。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奠基性的價值。國小研究性數學學習不但致力於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策略,使之能學、願學、會學,而且通過廣泛的課內外交流,為兒童後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