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多媒體技術和素質教育的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9W

眾所周知,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龍頭的資訊產業迅速發展,標誌著知識經濟、資訊時代的到來。它不僅加速了全球資訊化的程序,而且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以適應資訊化要求的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實質就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健全個性。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實現。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與學習理論、傳授理論的有機結合,為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多媒體技術和素質教育的論文

一、多媒體教學在開發學生智力中的優越性

學校傳統的觀念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是否深諳教學方法中的技巧藝術,是評判教師水平的唯一依據。“教育藝術”是教師們所醉心研究和嚮往的學問。但是,現代遠距離多媒體教學模式的產生,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教育思想,由現代遠距離教育物質文明特性,引發的工業化教育思想,將教師們嚮往和追求的“教育藝術”轉變成為“教育技術”。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逐漸被充滿色彩美、構圖美、立體美等聲形並茂的視聽教材所替代,人們所向往的“一切教育帶有樂趣”的教育願望正在變成現實。由於數字特技技術、三維動畫技術、圖形設計技術等新型傳播技術的介入,現代遠距離多媒體教學中,“教育技術”日益由過去的隱性教育元素,轉變成現代的顯性教育元素。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媒體教育環境形成,加之智慧化的個別輔導者出現,靈活多樣的多媒體教育模式使教學效果實現最優化成為可能。

超媒體(計算機控制的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極大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並且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資訊。教師利用這種能力,可產生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媒體學習環境。在未來的課堂上,學生如果想了解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可由學生自己來控制獲取包括視訊、音訊、靜止圖片、影象和文字、檔案在內的各國風土人情的詳細資料,整個過程都是互動式的。此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感覺。應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課堂裡可能會出現專家系統來仿效不同課程中專家的教學過程,學生也能從中仿效各科專家的教學過程。可以想見,這些程式能讓學生看到系統中被仿效的專家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系統能讓學生有機會比較在特定領域中自己和專家解決問題策略的異同,從而修改自己的策略,使計算機成為真正的智慧輔導者。在未來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在每門課程學習中,都將擁有一個計算機的個別輔導者。

資訊科技的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整個人類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最優化的方式,培養出掌握現代科技方法、具有較強能力和紮實基礎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用新的現代化教學模式適應未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時代的需求。而集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於一體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教育方式,它是一門日益引起人們重視的新的教育技術,它所能達到的效果是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簡單比擬的。

多媒體教學比較靈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堂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教材,按教學大綱要求改編成電子教科書,圖、文、聲並茂。在課堂上由電腦充當教師,將教師難以說清和在教室裡不好演示的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跨越時間與空間,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現,有利於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2、課外輔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複習小節、單元乃至本學科、本專業知識,瞭解各專業知識點間的關係,通過電腦提供知識結構、知識要點。再通過練習、自測等方法來鞏固學到的知識,並通過互動問答,及時反饋,得到鼓勵。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掌握學習進度,發揮學生個體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3、擴充套件知識面。由於Internet技術的發展,為多媒體教學技術開闢了廣闊的空間。可以利用計算機開展電子閱覽,跨越時間和空間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文字、聲音、影象、影視等資料,同時,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和電子廣告牌釋出自己所尋求要解答的問題。高等學校將越來越依賴網路的資訊資源支援。目前,人們一般只強調資訊資源共享和互發電子郵件(E-mail),但隨著新的更有力網路軟體的出現,計算機網路將促進課堂的對外開放。師生能使用到較多的教育資源資料庫。例如,一個省的理工科院校學生和另一個省的理工科院校學生可共享科學資源資訊,一所經濟院校的學生和另一所經濟院校的學生可共享經濟資源資訊。自然教師也能通過計算機網路很容易與全國其他教師進行聯絡。一個教師如果想收集某一研究課題的新的資料,他們就可以通過網路查詢,從全國其他教師那裡獲得一些有關這一課題的新觀點,具有相同興趣的或教同樣課的教師能相互交流或共享資訊資源。多媒體遠距離教育,因音訊和視訊雙向傳輸能力的提高得到發展,相距遙遠的教師和學生能進行異地相互溝通,宛如在同一個地方一樣。遠距離教育為資訊科技擴充套件提供了又一途徑。

二、多媒體技術具有強化學生記憶的功能

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過程中,有許多不同類別的記憶材料。有的是影象,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數字,有的也可能是聲音等等。心理學家實驗證明:學生對不同類別的材料的記憶容量是各不相同的。對於影象的記憶明顯超過對於表明物品名稱的詞語如“蘋果”、“桌子”的記憶。造成學生對不同類別材料的記憶力差異是由記憶時的編碼方式與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時記憶主要以聽覺編碼為主,長時記憶以視覺編碼為主。根據記憶的編碼方式不同而產生短時記憶和長久記憶的原理,我們在製作計算機多媒體課件時完全可以根據材料的不同型別,採用不同的製作方式,以適應不同的記憶編碼方式的需要。

學過英語和漢語的學生,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看到一個英語單詞是,常能正確地讀出其音而不知其意。而在看到一個漢字時,常能理解其意而不知其正確讀音。分析其原因,這是因為英文字母和漢字的不同性質,導致不同的記憶編碼方式造成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它是傾向於表意的文字。它的形與意聯絡緊密,而音與形聯絡不大。而英語是表意文字,存在著一套拼寫與發音相對應的規則。它的形與音聯絡緊密,而意形關係不大,考慮到這一特點,在製作學習英語和漢語多媒體課件時就應該避免千篇一律現象,採取區別對待方法。在製作英語課件時,應把學生的觀察視點放在其形與意的聯絡上。同時,由於聲與形的聯絡較易掌握,所以應在講述其意時,突出讀音以加強意與聲間的聯絡。比如在講解“apple”這個詞時,可在單詞旁配以蘋果的圖畫,從而使這個單詞的外形和內涵同時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加強“apple”一詞外形與其內在含義蘋果間聯絡。而在展示“apple”的讀音時,則應突出顯示蘋果的圖畫,以加強“apple”一詞的讀音與其含義間的聯絡,相反,在漢語的教學中,應該著重強調其形與聲間的聯絡。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製作出來的英語和漢語課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樣,材料的不同表現形式,對學生的記憶也有著深刻影響。實驗證明,同是一種材料採用不同表現形式對學生的視覺感受力與注意力的影響是不同的。美國的教育家在實踐中發現,用電視媒體向學生傳遞文字資訊時,文字置於螢幕上方1/3處最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發現,如果在文字下方配以有聲音的運動的視覺形象,學生易被聲畫形象所吸引,對文字的注意力易被物干擾。這雖然是用電視作為研究物件得出的結果,由於計算機螢幕與電視螢幕有著類似的性質,因此,這種實驗結論同樣適用於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啟示我們,在多媒體課件製作中,一定要把傳授的重要文字內容,儘可能放在螢幕上方1/3處,同時應避免使用過於複雜搶眼的影象,畫面應突出文字,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對於大小不同的視覺材料,顯然大的更易引起注意。根據這一原則,在製作多媒體課件中,凡需要通過圖文來傳遞教學資訊,製作出來的都不宜過小。小的圖文資訊不僅不會引起學生注意,相反還會引起學生的視角疲勞。

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還應該考慮學生的視覺對不同顏色的不同感染力。實踐證明,色彩對人的視覺注意力有極大的影響。對色彩的運用會直接影響到人對資訊的記憶。由於學生對某一色彩的'感受力與其背景的顏色密切相關,因此,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用不同顏色表現物體,關鍵要搭配好主體與背景的色彩。通常飽和度大的、色彩較鮮明濃烈的易引起人們注意,如鮮紅、翠綠、明黃、寶藍等,但使用這些色彩應注意與背景色的巧妙搭配。使用對比色色彩組合,比同色系色彩組合更易吸引注意力,但也容易引起視覺疲勞,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失去觀察興趣,而不利於對錶現材料的記憶。可見,對比色色彩組合不太適合表現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採用明暗色調的差異來表現主體與背景,例如白底黑字、白底紅字、白底藍字、黃底黑字、黑底黃字等色彩組合等都較易閱讀,且不易疲勞。相反像綠底紅字、紅底藍字、藍底棕字等組合,由於明暗相近,且色彩對比較強,學生閱讀起來會產生強烈的視覺跳動感,使人頭昏眼花,疲勞厭倦,不利於對錶現材料的學習記憶。

有關記憶材料的不同類別、記憶材料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人對某一色彩的感受力和其背景顏色密切相關的這些原理,是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必須考慮和注意的。只有按照這些科學的記憶原則,製作多媒體課件,才能為開發學生的潛能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多媒體組合教學方式有助於開發學生潛能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生的記憶潛能與材料的時空組合方式有關。這個實驗比較了系列呈現方式(將測試逐個地按時間先後呈現),系列同時呈現方式(將測試材料分成幾批,按批先後呈現),同時呈現方式(將測試材料一次性地同時呈現)。三種呈現方式下的記憶容量,實驗結果總趨勢是:系列方式下記得最多,系列同時呈現方式次之,同時呈現方式最少。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看出,不同的時空呈現方式確實對學生記憶潛能的挖掘產生不同影響。

從對實驗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當記憶材料單個呈現時,即使呈現時間很短,由於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這一個材料上來了,所以學生記得牢。而當多個材料同時呈現時,即使呈現的時間很長,由於各材料相互造成干擾,分散了注意力,所以不易記憶。根據這一結論,在多媒體組合教學中,每幅畫面應努力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在講解英語單詞時,每幅畫面只分析一個單詞,千萬不能在一幅畫面上,呈現許多單詞同時羅列。此外,畫面的內容應力求簡潔,儘可能減少干擾因素。一幅畫面上過多的內容,不僅會干擾記憶效果,同時,採用許多視覺材料,更會造成浪費。

除此之外,材料的呈現次序對記憶潛能的發揮也會產生影響。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段記憶材料通常總是開頭與結尾部分記得較牢,而中間部分記得較差。許多心理實驗證明:在多個專案連續呈現的情形下,通常是最後呈現的專案最先回憶起來;其次記憶的是最先呈現的專案,遺忘較少;中間呈現的最難記憶,遺忘最多。最後呈現的專案記得最牢,遺忘最少,稱為“近因效應”:最先呈現的專案較易回憶,遺忘較少,稱為“首因效應”。由此可見,材料呈現的次序對學生記憶很有影響。

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在多媒體組合教學中,應該注意安排好學習材料的呈現次序,應儘可能避免連續呈現同類型的學習材料。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採取改變視覺形象材料和聽覺形象型別的方法來收到好的學習效果。如在一段文字之後,插播一幅圖形來中斷序列效應。同時,我們也可以將視覺材料和聽覺材料交錯進行安排。如在一段連續呈現的學習材料後插播一段音樂,或在每連續播放的聽覺材料後必換一幅畫面,以此中斷序列,使回憶效果最差的中間斷儘可能縮短。此外,當學習內容需要,不得不連續呈現同類學習材料時,應避免使用線性流程來設計程式。而應使多媒體組合教學流程儘量隨意化,非線性化,使學習者可以從任意位置開始學習,而不必按固定的順序學習固定的內容。這樣可以打亂呈現次序,使盡可能多的材料都利用“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來達到挖掘記憶潛能的目的。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製作在推進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力、潛能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推廣應用,利用多媒體技術推動學生素質教育會越來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