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融合與開放的當代美術教育

文思屋 人氣:1.65W

當代的藝術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 這就要求美術教工作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強化大美術的教育理念, 特別要注重課程本身結構的優化與調整。課程結構往往直接體現人才的培養規格,決定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過去,我們的課程存在一些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理論,分科過細、專業面過窄的現象,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根據現代學科發展的整體化、綜合化趨勢,要求教育者應積極調整,注意課程的內部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教學的進一步深化,幫助學生髮揮自我的能動性。

融合與開放的當代美術教育

一從西方藝術教育和創作的現狀看,視覺藝術已經把多種邊緣學科容納進來,對交叉學科進行融會貫通,藝術創作呈現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不僅吸收東方藝術的養分,還在原已引入的攝影、音像、資訊、多媒體藝術的基礎上,將視覺藝術與當代其他的藝術形式進行交叉研究,如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等,此外,還有藝術與科技的交叉融合⋯⋯綜合材料與媒介是現代藝術變革的產物,它是從審美觀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緊緊圍繞對傳統的變革而進行的,從而表達了一個現代人對藝術程序、現代生活的看法。俄羅斯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塔特林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時代的來臨”“材料即資訊”的名言,藝術充分地沐浴著機械技術的恩惠,以“動態”為特徵的各種形態的藝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中心,成為新時代的美學。

藝術與邊緣學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當代國際各種大型視覺藝術展上,已經屢見不鮮。由材料媒介這個線索入手,進一步研究當代藝術的創作與教學,藝術材料學是我們目前藝術教育走向當代的一種嘗試、一個腳步。相信隨著實踐的開展、時間的推移,這種嘗試必將由其對新的材料與媒介的採用,帶來更深層次的藝術觀念的變化,從而使藝術表現的範圍也更加廣泛。

我國的藝術院校從20 世紀初開始出現綜合”,先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20世紀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識的藝術院校裡開設了“綜合材料”的藝術實驗課程,尋求將美術課程與邊緣學科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如央美術學院開設了實驗藝術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廣州美院都開設了當代藝術實驗性課程。傳統的美術教學最通常的一種訓練方法是拿已經創造好的樣式、語言和媒介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各可能掌握的繪畫技巧,學生學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創造”便是以後的事了。

這種只傳技不傳藝的教學模式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學生在以後長期的藝術活動中創作力低下,這是我國目前藝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藝術材料學課程就是深圳大學藝術系根據當前藝術教育的這種現狀,有意嘗試的一門新的教學實驗課,它的實質是一門綜合創作實驗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創作方法,喚醒學生對外部事物的藝術感知力,開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潛能,讓學生在更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藝術表現的豐富性和多樣選擇性,學會探索與發現,發展學生的綜合創造能力,並且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

因此,這不是一門普通的實驗課。跨專業的教學方式有利於開闊學生的思路與視野,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協調能力,注重學生對創作的理解,對畫面設計與社會因素的關聯性研究,對歷史的關注,以及對學生思想的深度挖。教學生如何思考觀察,而不是簡單地如何去做!畫家陳心懋曾經概括地說:

“藝術材料學課程是目前中國藝術教育的一個視窗,通過這個視窗,讓我們接觸、瞭解和研究現當代藝術。”①綜合材料既不是一種藝術流派,也不是某種藝術的主義,但是,它在中國仍有走進世界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直接意義,綜合材料的藝術表現已成為先鋒前衛的藝術作品。

二我們“藝術材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思路很明確:第一,它應是當代性的,與當代社會有機地結合;第二,講究教學的科學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無根據地教學;第三,它應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的;第四,它將綜合各種美術門類的訓練方法,強調理解藝術與繪畫的本體,淡化各畫種之間的區別,最終有效地突出創作者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者的素質,獲得獨立創作的能力。

課程初期,積極引導學生在明確整體框架、結構的同時,還要在微觀上將造型元素與材質進行分解和組合(如鍾曦老師將紙這一創造的基本元素,根據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種感官度,培養學生對各種材料肌理紙張的充分運用與想象,培養學生對紙及其工具的直覺體驗及造型空間、聯想創意的表現意識與能力),打破簡單的理論描述,採用解構、重構等方法,讓學生沿著不同的自我直覺去體驗、創造、再體驗、再認識、再創造⋯⋯並講解多種藝術體系的風格,多種不同的美術文化,使課程走出傳統的固有模式,鼓勵學生綜合運用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類方法,用不同的材質表達獨立的思想自己的慾望,既激活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對文化的辨別力和批判力。

“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知性學習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係,解決當代文化的現實問題,從而幫助他們發掘自身潛質,來達到專業的技藝指標與當代的多元視角之間的平衡”。②當然,這一方面需要我們教師自身具備進行創新思維教學的資源與能力,對自身的知識結構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藝術表現方法的教學方面,最根本的是喚起具有不同氣質、才能的學生富於個性的反應,以此來形成創造性氣氛,引導學生進行具有獨創性的創作。只有這樣的創作才是“真實”的。我們要求學生確定其內在的自信心,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學生對不同的表現方法很快地產生著不同的反應,他們從而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有些人對於明暗之間對比的反應極為敏銳,而另一些人則對形體、節奏、色彩、比例和結構、肌理、空間維向或體積反應很快。因而,我們可以認定某一學生是“色彩”型別,另一學生則為“節奏”型別、“金屬”型別、“毛皮”型別,等等。

但這些型別之間很少有非常明顯的分界。多種才能的綜合交錯,綜合在一起決定一個人的品質。通過運用這種指導學生使用表達媒介的方法,我們成功地把握了學生個人的潛在能力。

因此,我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直覺作為基礎的,在教學方面,努力創造一種吸引力,讓學生對該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有充分的準備來進行觀察、探討。充滿熱情的教學與那種預想的、有條不紊的教學全然不同。表現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覺的靈感激發下,標新立異、另闢蹊徑的學生。

對示範稿進行表面而膚淺地模仿重複的人,則缺乏這種靈感的火花。教師成功地點燃學生內心中隱藏著的智慧之光是學生和教師關係中最有意義的時刻。

當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被解放和加強,技術實踐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終制作作品所需經費等因素才被引入到創作的過程中加以考慮。建築大師柯布西耶曾對其學生誠懇地教導:建築,它取決於源自一種特定的意識狀態的精神價值,也取決於能確保一個想法付諸實施的技術因素,進一 步說,它取決於工作的強度、有效性及永續性。意識等於人生目的,等於人。技術,等於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關係的確定。技術源自學習,而意識,則源自強烈的情感。

那是與自我抗爭的結果。③當學生天生的好奇心被喚醒,有了解決問題和解釋神祕事實的願望,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被激發出來時,教學工作就算達到了它的目標。在藝術材料學的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把設計和本課程緊密聯結起來,在講解創作的過程中,強調設計的作用,讓課程可以充分發揮電腦動畫、數學圖形、設計創意,甚至實驗裝置、廣告製作、互動媒介的效果。如果新的觀念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材料的、感覺的、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和能力也必須同樣而共同地產生作用。把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生塑造成為具有全面而完整的創造能力的人,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標。

三曾在包豪斯任教的伊頓教授認為:沒有一個人類的活動領域能像教學那樣,才能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天才的教師,才會尊重和保護一個孩子天賦的難以形容、奇蹟般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應該貫穿於教學的自始至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