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孔子教育觀念中的性格與性別取向

文思屋 人氣:9.97K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蹟,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淺議孔子教育觀念中的性格與性別取向

“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也深為大眾擁護和稱讚。但是《論語·陽貨》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又把他推到了反面形象的風口浪尖。

對這句話的解讀,是真正的“眾說紛紜”,直至今日還沒有在學術界達成共識。國內的非議一般把焦點對準了孔子“鄙視勞動人民”。但是,前些天有篇文章提到,一位外國學者也對孔子有非議,說孔子“鄙視婦女”。看來,這是一個很有國內外影響的事,應該把真相弄清楚,看看孔子是否像人們所非議的那樣。

歷史上,包括朱熹在內的大儒們對這句話的解釋,事實上一直不為人們所認可,所以才爭論至今。今人所做的各種解說,或沿襲古人之說,或生拉硬扯,也無人給出令人滿意和服氣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種觀點稍顯貼切。

這種觀點認為,由於古代“女”與“汝”通,所以“女”應做“汝”解,“女子”就是“汝子”。其中的“汝”是指子貢、“子”是對子貢的尊稱,即把全句譯做“唯有子貢您難以與小人相處”。這種解釋隱含的邏輯是:因為這種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所以“難以相處”。拋開上下文單獨來看,“唯有子貢您難以與小人相處”並不存在什麼錯誤,其含義也是清楚的,應該算說得過去的一種。

但是,如果聯絡上下文,則值得商榷了,因為把“養”理解成“相處”是不對的。

我們來看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這段話以子貢問“惡”始,以孔子慨嘆人40歲還“見惡”終,其內在的思想邏輯是十分清晰和一致的――談“惡”。這是我們評價孔子“小人女子”句真實含義的最大前提――探討的是人的“品性”而不是“性別”問題。

下面,我們就按句中關鍵詞順序解析一下。

先看“小人”。小人是與君子相對舉的概念。但是,像談論天、仁等問題一樣,《論語》中對君子、小人的對比性論述有14處,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等,在總共出現的109處君子和24處小人的語句中,卻沒有對“君子”與“小人”下過定義。簡言之,孔子思想中的小人,絕對不是特指“勞動人民”,包括一些諸侯王和形形色色的士大夫在內,都難逃小人的稱號(在《論語·為政》:中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事君數,斯辱矣;事友數,斯疏矣”,認為與君王太過密切往來會遭受屈辱,跟朋友過密往來則會被疏遠。其中隱含的意思是,“君”與“友”中均有“小人式的”的人)。由此可見,男人與女人、君子和小人這些概念是從不同角度來定義的,其中存在著概念邊界模糊或稱交叉重疊的.問題,這是我們討論問題時必須明白和清楚的邏輯基礎和起點。

再看“女子”。女字在古代除表“通汝”、“以女嫁人”、“星宿名(女宿)”和“美、柔、弱、小(如“女好”、“女牆”等)”4種含義外,剩下的唯一含義就是指“女性”,即性別上的“女人”或普通意義上的“女子(與婚否無關)”。從地球人的邏輯來講,“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的“女子”就是指“所有的女子”,但是,我們要知道,他所說的女子是帶有性格缺陷的“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女子,兼顧上下文,則其內涵和外延十分清晰。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必要為孔子辯解什麼歧視不歧視問題。

但是,孔子並不歧視女性。在《禮記·禮運》設計的大同世界就明白無誤地提出“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圖景。在這幅大同世界圖景裡,你能看出孔子重男輕女嗎?我們都知道孔子對《詩》經所作的著名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一個視女子“難養”的人會對開篇就歌頌青年男女愛情的詩作推崇備至嗎?能贊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嗎?不僅如此,它還特別強調君子一定要尊敬妻子(“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禮記·哀公問》)。此外,三歲喪父的孔子不僅極其孝敬母親,而且還從嚴格的品德要求出發熱情地為女兒和侄女選婿。所以,孔子這裡只是對女人的性格弱點所作的高度概括。

第三來看“為”。古“為”通“謂”。如:《論語·為政》:“奚其為為政?”又如《孟子·公孫丑上》:“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為我,猶謂我。再如《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四來看“養”。此處應做“教養,教導養育”解。如:《禮·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養亦有“調治、療養”意,如:《周禮·天官·疾醫》:“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可見,“養”兼具心理與生理雙重的“改變(善)功能”,可按現代人語言習慣和意思譯成“調教(從心理與生理兩方面使之臣服)”。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師徒在談論完小人的七種品性缺陷後,孔子懷著複雜的心情說:“(人類中)只有女子與小人可謂是“難於調教”之輩,(難處在於與其)接觸頻繁了會輕視你,疏遠了又會怨恨你。”這種既無奈又傷感的情緒引起了孔子對這種人未來的擔憂,於是又說道:“到了40歲還被人厭惡,豈不是一生就這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