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日本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模式及啟示論文

文思屋 人氣:3.08W

一、日本“高大協同”的銜接模式

淺談日本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模式及啟示論文

廣義的“高大協同”是指高中與大學協同開展的有助於改善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措施; 狹義的“高大協同”主要針對中等教育而言,要求中學積極利用大學教育資源並朝著高等教育培養的目標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由於“高大協同”是針對兩個不同層次的教育階段而言,所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有不同的活動形式。

( 一) 針對高中生的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是利用大學的教育資源對高中生進行教育,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旁聽大學課程。高中生以旁聽生的身份到大學學習,對於所修習的學分不僅學分制高中會予以認可,而且當以後進入到這所大學或其他大學後也會作為先修學分來予以認定。這一方式能讓高中生通過對大學的先行體驗,初步瞭解大學的專業和教學方式。二是參加大學針對高中生所開設的講演。這種講座形式、內容多樣,時間和地點比較靈活,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對學生未來的出路予以方向上的指導。三是大學開放校園,讓高中生參與體驗入學。這種活動一般是對大學學習、生活的介紹,通常都是一個年級或學科的全體學生來參加,但時間較短。通過以上這些活動既可以幫助高中生在瞭解大學的基礎上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可以使大學獲得合適的生源。

( 二) 針對大學生的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以大學生為物件而實施的以提高基礎學力為目的的補習課程。隨著日本高中必修科目的減少、大學生源多樣化等因素導致了許多大學新生基礎薄弱、學力低下。在此背景下,大學開始針對未能充分掌握高中學習內容的學生,提供“補習教育”。二是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實施的“初年度教育”。這一部分的學生主要存在著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等問題。初年度教育可以幫助這些學生實現從高中向大學的順利過渡,獲得學業和人格上的成長,也可以稱為“在大學第一學年幫助高中生成為大學生的計劃”。這種教育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的正規課程。

二、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現狀

20 世紀60 年代,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已成為許多已開發國家關注的問題,相比之下,我國起步較晚,對於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研究得還不是很深入,缺少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 一) 教育理念及目標的脫節

目前,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具有創新科研的能力。然而,包括中等教育在內的基礎教育為了提高升學率,仍以精英式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和選拔學生,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理念上,兩者之間出現了脫節。相應地,在課程設定方面,也就存在著斷層,以至於習慣“常識性”普通課程的中學生在升入大學後難以適應以“博雅”、“通識”為特點的專業課程。

( 二) 教學和管理模式的差別

中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以考試大綱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成績為主要目的,在教學上實行統一、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學生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接受性學習。而高校的教學則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主線,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髮展水平和興趣去設計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同時,高等教育階段的評價方式和內容相較於以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的中等教育評價方式也更為多樣、全面。因此,過去一直依賴老師、缺乏能動性的學生會很不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這兩個缺乏連續性的'教育評價方式也會使學生表現出巨大的迷茫和無措。

( 三) 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缺乏互動

中學與大學作為教育系統中兩個重要的節點,前後聯絡、互相影響,理應相互溝通,加強了解,互相促進,開展多種合作,但是目前我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聯絡和交流並不充分。對中學而言,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對大學的培養目標、課程設定、管理模式等並不關心。同樣,對高校而言,它們一直“高高在上”,從不擔心招不到學生,很少主動與中學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互不關心、互不理解的關係就導致了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隔閡,十分不利於教育系統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三、對於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建議

( 一) 貫徹落實前後一致的教育理念與目標

教育銜接對於整個教育系統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首先在設計層面上要給教育銜接以充分的關注,出臺一些相關的教育政策,指導並支援我國不同教育階段銜接工作。同時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教育由始至終都要貫穿於人的一生,因此,要樹立並落實統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建立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和計劃,以學生為本,培養高素質人才。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培養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才有能力及時調整好心態,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 二) 改變教學管理模式,做好課程的銜接

中學採取的是統一化的管理模式,現階段學校應轉換管理方式,吸引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並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一些有助於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同時在教育評價體系上,要充分尊重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需求,形式上力求多樣,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力圖形成一個在目標、方法與內容上具有連貫性和承接性、全面性、立體化的全方位評價體系。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高大銜接”的過渡期。

( 三) 促進中學與大學的相互瞭解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個教育階段銜接的缺乏會使整個教育系統變成一盤散沙,所以在中學和大學之間需要架起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樑。首先大學應充分利用已有優勢,與中學共享教育資源,同時在交流中切實瞭解中學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向中學廣泛宣傳各專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中學做出調整規劃。其次中學可以組織學生進入高校或實驗室參加相關研究,使他們開闊視野,拓展知識,先一步與大學生活相銜接,這樣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幫助中學生了解大學生活,也可以幫助中學教師瞭解大學的專業設定和最新發展動向,從而使自己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做好與大學的教學銜接。學業和人格上的成長,也可以稱為“在大學第一學年幫助高中生成為大學生的計劃”。這種教育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的正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