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源於音樂 回到音樂 感知音樂 創造音樂

文思屋 人氣:7.68K
源於音樂 回到音樂 感知音樂 創造音樂
     (一)
  
  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以統稱“四大件”的“和聲學”、“對位法”、“曲式學”以及“配器法”為核心課程構架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作為專業(主)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物件主要為作曲技術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①,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中某一個方向為專攻,兼修相關方向或課程作為專業學習的基礎與輔助;第二類是作為專業基礎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物件主要為作曲專業及相關專業(比如計算機音樂專業、指揮專業等等)的本科生,“四大件”是他們專業學習的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第三類就是這裡要重點討論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其教學物件主要是非作曲系的音樂各專業方向特別是音樂學②、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各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的部分內容/方向/課程作為基礎課。
  經過近八十年的積累與發展,中國專業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完備的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在前述第二類教學中體現得尤為顯著——這與各大音樂學院作曲系都把作為本科教育專業基礎課的“四大件”的教學,看作安身立命之本而給予高度重視密切相關。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在前述三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作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共同課——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需要改進與完善的地方,特別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從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到教材建設、教學方式、考試方式等等方面,都有值得認真思量並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我們目前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粗略地說,就是前述第二類教學在課程設定、內容範圍以及授課方式等方面的簡單甚至有些粗暴的簡化。就課程設定而言,國內各大音樂學院以及各師範大學、綜合大學的音樂院系,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絕大多數只開設“和聲學”與“曲式學”,少數條件較好的院校會涉及“對位法”。這好像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就不需要對位法、配器法方面的知識,或者說和聲學、曲式學的相關知識就是比對位法、配器法的相關知識更重要,是一個從不需要討論的約定俗成!難道作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的他們就不需要面對同樣甚至更加豐富多彩並在20世紀以來得到強勁復興的復調音樂嗎?就不需要面對往往比獨奏音樂更加深邃寬廣更加豐富多彩的室內樂與大型管絃樂嗎③?就內容範圍而言,目前開設的“和聲學”與“曲式學”,也是第二類教學的簡單縮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授課方式等方面,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倒是嚴格照搬著第二類教學的模式。比如,“和聲學”對“公式化”的四部和聲寫作的強調,而對一首實際音樂作品進行和聲分析,對和聲佈局及其與曲式結構的關聯,對和聲的音樂表現功能與結構功能等方面重視不夠。而“和聲學”的教學與實際音樂作品的嚴重脫離,又必然導致以前者為重要基礎的“曲式學”教學的困難重重。修畢這些科目已經很少、內容經過刪減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不少同學還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學習這些課程?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
  這其實甚至也就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需要深入思考、努力回答與認真解決的問題。
  
  (二)
  
  我們首先需要簡潔地回到問題的源頭:什麼是作曲技術理論?作曲技術理論基本上主要是對前人創作經驗的總結,也包括具有一定獨創性的創作方法與理論。可以簡而言之:作曲技術理論主要源於音樂!特別是對於作為共同課教學的作曲技術理論來說,其內容仍然主要涉及對西方17、18、19世紀音樂創作的技術理論總結。儘管20世紀以來作曲技術理論研究的物件在時空方面都有所拓展,比如,在時間方面向巴洛克時期之前的早期音樂與20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拓展,空間方面則從“歐洲中心”向世界各地鋪開。而這主要是第一類與第二類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與研究所關注的領域。無論是作為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物件,還是當下的專業與社會音樂生活,所面對的音樂作品,主要也還是17、18、19世紀的音樂創作。至於早期音樂與現代音樂,則是其它型別課程所需完成的任務。
  
  (三)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作曲技術理論特別是作為共同課的作曲技術理論?為了感知音樂與創造音樂!“感”幾乎人人可“感”,當然程度有別;“知”則需要實打實地進行訓練與學習!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遇到“玄乎”的音樂,說法就多起來,多到可以使“感”“知”“合一”了!多到使我們不知道應該“知”什麼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旗幟鮮明地說:“知”音樂的構成!而以“四大件”為核心內容的作曲技術理論則是培養學生“知”音樂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是否“知”音樂,則是“音樂工作者”與“音樂愛好者”最基礎甚至最根本的區別④。
  
  其實,把“四大件”單純地稱為“作曲技術理論”,本身就存在著把它們僅看作技術訓練的偏頗。事實上,四大件對於第二類教學來說更多地傾向“技術”,而對於第三類教學來說更多地傾向“知識”。音樂各專業方向貌似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性的,就是都離不開“音樂作品”;包括音樂在內的一切藝術活動,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圍繞著藝術作品而展開的共享;要實現音樂藝術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音樂表演藝術家對音樂作品的全面瞭解、準確理解和創造性表現。
  
  (四)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作曲技術理論特別是作為共同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回到音樂!回到鮮活、完整的音樂本身!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思路。第一,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要始終以完整哪怕是相對完整的“音樂作品”作為最重要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又涉及到兩層意思:其一,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要以分析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⑤。比如,“和聲學”的教學,要下決心刪減四部和聲寫作的內容與比重,重點加強和聲分析與鍵盤和聲的分量⑥。在對鮮活的音樂作品的和聲分析過程中,講解和聲的理論與實踐,梳理和聲的聲部進行及其組合的最基本邏輯⑦。其二,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所選用的譜例,要儘可能是完整或者相對完整的作品(樂章)。比如“和聲學”教學中,要改變過去講到某個孤立的和絃,相應地在作品“剪出”一個對應的例項,而忽視該和絃在作品整體和聲佈局中的意義及其表現力等等做法;又如,在“曲式學”教學中,要關注小型曲式比如“樂段結構”作為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與作為不同大型曲式的次級結構時在形態與表現等方面的異同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對完整或相對完整的作品的分析,才能全面地展示出來。
TAGS:音樂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