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源於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論文

文思屋 人氣:1.82W

(一)

源於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論文

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以統稱“四大件”的“和聲學”、“對位法”、“曲式學”以及“配器法”為核心課程構架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作為專業(主)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物件主要為作曲技術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①,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中某一個方向為專攻,兼修相關方向或課程作為專業學習的基礎與輔助;第二類是作為專業基礎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物件主要為作曲專業及相關專業(比如計算機音樂專業、指揮專業等等)的本科生,“四大件”是他們專業學習的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第三類就是這裡要重點討論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其教學物件主要是非作曲系的音樂各專業方向特別是音樂學②、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各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的部分內容/方向/課程作為基礎課。

經過近八十年的積累與發展,中國專業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完備的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在前述第二類教學中體現得尤為顯著——這與各大音樂學院作曲系都把作為本科教育專業基礎課的“四大件”的教學,看作安身立命之本而給予高度重視密切相關。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在前述三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作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共同課——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需要改進與完善的地方,特別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從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到教材建設、教學方式、考試方式等等方面,都有值得認真思量並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我們目前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粗略地說,就是前述第二類教學在課程設定、內容範圍以及授課方式等方面的簡單甚至有些粗暴的簡化。就課程設定而言,國內各大音樂學院以及各師範大學、綜合大學的音樂院系,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絕大多數只開設“和聲學”與“曲式學”,少數條件較好的院校會涉及“對位法”。這好像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就不需要對位法、配器法方面的知識,或者說和聲學、曲式學的相關知識就是比對位法、配器法的相關知識更重要,是一個從不需要討論的約定俗成!難道作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的他們就不需要面對同樣甚至更加豐富多彩並在20世紀以來得到強勁復興的復調音樂嗎?就不需要面對往往比獨奏音樂更加深邃寬廣更加豐富多彩的室內樂與大型管絃樂嗎③?就內容範圍而言,目前開設的“和聲學”與“曲式學”,也是第二類教學的簡單縮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授課方式等方面,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倒是嚴格照搬著第二類教學的模式。比如,“和聲學”對“公式化”的四部和聲寫作的強調,而對一首實際音樂作品進行和聲分析,對和聲佈局及其與曲式結構的關聯,對和聲的音樂表現功能與結構功能等方面重視不夠。而“和聲學”的教學與實際音樂作品的嚴重脫離,又必然導致以前者為重要基礎的“曲式學”教學的困難重重。修畢這些科目已經很少、內容經過刪減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不少同學還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學習這些課程?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

這其實甚至也就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需要深入思考、努力回答與認真解決的問題。

(二)

我們首先需要簡潔地回到問題的源頭:什麼是作曲技術理論?作曲技術理論基本上主要是對前人創作經驗的總結,也包括具有一定獨創性的創作方法與理論。可以簡而言之:作曲技術理論主要源於音樂!特別是對於作為共同課教學的作曲技術理論來說,其內容仍然主要涉及對西方17、18、19世紀音樂創作的技術理論總結。儘管20世紀以來作曲技術理論研究的物件在時空方面都有所拓展,比如,在時間方面向巴洛克時期之前的早期音樂與20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拓展,空間方面則從“歐洲中心”向世界各地鋪開。而這主要是第一類與第二類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與研究所關注的領域。無論是作為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物件,還是當下的專業與社會音樂生活,所面對的音樂作品,主要也還是17、18、19世紀的音樂創作。至於早期音樂與現代音樂,則是其它型別課程所需完成的任務。

(三)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作曲技術理論特別是作為共同課的作曲技術理論?為了感知音樂與創造音樂!“感”幾乎人人可“感”,當然程度有別;“知”則需要實打實地進行訓練與學習!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遇到“玄乎”的音樂,說法就多起來,多到可以使“感”“知”“合一”了!多到使我們不知道應該“知”什麼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旗幟鮮明地說:“知”音樂的構成!而以“四大件”為核心內容的作曲技術理論則是培養學生“知”音樂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是否“知”音樂,則是“音樂工作者”與“音樂愛好者”最基礎甚至最根本的區別④。

其實,把“四大件”單純地稱為“作曲技術理論”,本身就存在著把它們僅看作技術訓練的偏頗。事實上,四大件對於第二類教學來說更多地傾向“技術”,而對於第三類教學來說更多地傾向“知識”。音樂各專業方向貌似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性的,就是都離不開“音樂作品”;包括音樂在內的一切藝術活動,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圍繞著藝術作品而展開的共享;要實現音樂藝術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音樂表演藝術家對音樂作品的全面瞭解、準確理解和創造性表現。

(四)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作曲技術理論特別是作為共同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回到音樂!回到鮮活、完整的音樂本身!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思路。第一,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要始終以完整哪怕是相對完整的“音樂作品”作為最重要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又涉及到兩層意思:其一,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要以分析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⑤。比如,“和聲學”的教學,要下決心刪減四部和聲寫作的內容與比重,重點加強和聲分析與鍵盤和聲的分量⑥。在對鮮活的音樂作品的和聲分析過程中,講解和聲的理論與實踐,梳理和聲的聲部進行及其組合的最基本邏輯⑦。其二,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所選用的譜例,要儘可能是完整或者相對完整的作品(樂章)。比如“和聲學”教學中,要改變過去講到某個孤立的和絃,相應地在作品“剪出”一個對應的例項,而忽視該和絃在作品整體和聲佈局中的意義及其表現力等等做法;又如,在“曲式學”教學中,要關注小型曲式比如“樂段結構”作為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與作為不同大型曲式的次級結構時在形態與表現等方面的異同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對完整或相對完整的作品的分析,才能全面地展示出來。

第二,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應該形成以“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為基礎,以四大件所有的方面為核心內容,以“歌曲分析與寫作”、“合唱”為輔助的完整體系⑧(見附表)。關於將“合唱”與“歌曲分析與寫作”特別是前者作為“輔助”納入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體系,主要也是基於“源於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的思路。其實,合唱是體驗音樂、感知音樂最方便可行的途徑之一。最理想的狀態是各專業方向的學生人人都有進樂隊排練的機會和能力,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合唱則人人可以參與。目前,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體系中,“合唱”在音樂教育專業方向開設得較為普遍⑨,而在其它專業方向則開設得很少,我們認為,在所有專業方向的本科教學中開設一學年左右的“合唱”,對於提高學生的認知音樂、感知音樂的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⑩。至於“歌曲分析與寫作”的納入,主要考慮到歌曲是專業音樂與社會音樂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感知音樂並能創作一定數量的歌曲的能力。{11}

(五)

長期以來,在分別作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與“共同課”的三類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實踐中,第三類也就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其存在的“價值”與發展的方向比較模糊,其“地位”也好像最低!課程的教學目標比較含糊,教材建設表面繁榮——這與長期以來將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片面地看作為專業基礎課的簡化甚至簡單化,並相應地認為這類教材的編撰也相對比較容易有相當大的關係;由於教學目的模糊與教學方式針對性不強,也往往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課程管理單位對課程建設重視程度往往不夠,也有意無意地選擇年齡較輕、職稱較低的教師擔任相關課程;而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特別是針對性的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能動性自然也不會高;教學管理部門要麼關注較少,要麼容易把它作為教學改革最早的試驗田——更多的是進行課程調整或者壓縮以降低教學成本,而切實提高教學水平的措施則不夠豐富與得力。

然而,事實上,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在三類教學中的影響,是最廣泛甚至也是最深遠的!說其影響最廣泛,是因為其受眾群體最大、涉及面最寬;說其影響最深遠,是因為它是音樂各專業方向學習與發展的基礎{12}。我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是事關高等音樂教育質量“一體”(各專業方向主課或主課群教學)與“兩翼”(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與音樂學理論共同課教學)的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教學水平,是國家教育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的三大重要任務之一。而高度重視、審慎反思、努力改進我們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則是全面提高高等音樂教育水平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①一些音樂學院比如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作曲專業的五年制本科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可以申請並經考核通過後,選擇作曲技術理論中的某一個方向作為自己的專業主修。這類作曲技術理論教學,也可以劃歸為第一類。

②音樂學系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目前國內各大音樂院校的做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已經簡化得幾乎跟表演專業各方向相同;第二類是適當考慮音樂學系的特點,科目開設相對豐富,大綱設計相對貼切,課時配備相對較多;第三類則保持其“專業基礎課”而非“共同課”的高度來對待。對於側重於理論研究的音樂學系本科生而言,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類做法過於簡化,第三類做法在招生規模擴大、節約教育成本壓力也很大的情況下則很難實現。

③即使從特別功利的'角度來看,配器法方面的知識對管絃系甚至聲歌系學生業務修養的提高,對位法方面的知識對鋼琴系乃至民樂系學生業務修養的提高,其重要性也不會低於和聲學與曲式學。至於音樂學各專業方向特別是其中的西方音樂方向,如果沒有全面的作曲技術理論基礎,其專業學習與研究自然是相當困難甚至是無從談起的。

④相對於“音樂需不需要懂?”這個饒有意味、值得探討的美學問題,“音樂需不需要知?”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而言,則幾乎不必討論。

⑤其實,即使是作為作曲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也應該充分保證“對實際音樂作品的分析”在“四大件”各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分量。

⑥據悉,中國音樂學院已經開始在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中進行以“和聲分析”代替“傳統”的“和聲學”教學的嘗試。

⑦可以適當保留調內和聲的四部和聲寫作訓練,但更提倡對實際音樂作品和聲骨架的四部和聲縮編訓練。

⑧專業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還有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音樂欣賞”,以放到音樂學理論共同課範疇為宜。

⑨當然,在選擇曲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方面,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0}其實,國外無論是專業音樂教育還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都高度重視合唱課的教學與合唱活動的開展。“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普通學校的合唱教學進入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黃金時期,其標誌是無伴奏合唱的興起”(引自劉沛編著《美國音樂教育概況》第3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蘇聯所有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除了鋼琴主課的學生以外,都要必修合唱。而音樂學院的各系,除了聲樂系要修習2—3年(240小時)、樂隊與合唱指揮要修習1—5年(1020小時)合唱課程外,其它各系的學生都需修習1—2年(140小時)的合唱課程(參見魏煌、侯錦虹編著《蘇聯音樂教育》,第57—66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1}這裡提出的課程設定,主要是從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所應該包括、必不可少的內容來談的,具體的課程開設,應該根據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以及各院校的實際情況等綜合考慮。比如:有機的、有效的,而不僅僅是從刪減內容、降低成本的角度來進行的課程整合就是思路之一。

{12}還需要指出的是,在高等音樂教育高速發展(比如擴招)的今天,表演專業的畢業生成為獨奏家、獨唱家的比例甚至概率都在大幅縮小。高等音樂教育培養修養全面的專業音樂工作者的任務更加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