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小兒夏季熱的中醫治療

文思屋 人氣:2.36W

摘要:小兒夏季熱分暑傷肺胃證和上盛下虛證,但臨床上暑傷肺胃證多見,多由體質虛弱,暑熱亢盛,不耐暑氣燻蒸,暑蘊肺胃,耗傷氣陰所致.治療當以清暑透熱,益氣養陰為治則.治療時選用名醫驗方加減治療小兒夏季熱,療效滿意。

探討小兒夏季熱的中醫治療


關鍵詞: 小兒 夏季熱 中醫


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病症,以3歲以下的'小兒發病為最多。以夏季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或少汗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與季節氣候有明顯關係,以6~8月夏季發病為主,氣溫愈高,發熱愈重,秋涼後症狀白行消退。有的患兒可連續發病數年,而次年發病的症狀一般較上一年為輕,、病程亦較輕。預後較好,檢查無特殊發現。
[證治方藥]
(一)暑傷肺胃
1.臨床表現:發熱持續不退,熱勢以午後為高,稽留不退,與氣溫有關。口渴引飲,無汗或少汗,面板乾燥灼熱,飲食如常或納呆食少,乏力神倦,或煩躁不安,脣紅乾燥。舌紅,苔薄膩或薄黃,脈數。
2.病因病機:體虛不耐暑熱,暑熱蘊結肺胃,耗傷氣陰。多見於初、中期。
3.治法:清暑益氣,養陰退熱。
4.方劑: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加減。
藥物:太子參10g,麥冬6~10g,知母6~10g,竹葉10g,黃連2~3g,石斛10g,荷梗1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10g(包)。
方義:麥冬、石斛養陰生津,太子參益氣健脾,知母、黃連清熱,竹葉、荷梗、西瓜翠衣、六一散祛暑清熱。
加減:納少神倦者,加蒼朮、麥芽運脾開胃;煩躁不安者,加蓮子心清心除煩。若氣陰兩虛明顯者,可用西洋參代太子參,益氣養陰作用更佳。
5.變通法:若脾胃虛弱,氣短懶言,納少便溏,可用六神散(《三因方》)加石斛、麥冬,以黨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扁豆健脾益氣,石斛、麥冬養陰清熱,也有較好療效。
(二)上盛下虛
1.臨床表現:發熱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尿多清長,甚而頻數無度,無汗或少汗。虛煩不安,倦怠神萎,面色蒼白,下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細。
2.病因病機:稟賦虛弱,疾病後期,命門火衰,脾土不溫,心火偏旺,脾腎不足於下,暑熱耗陰於上。
3.治法:溫腎清心退熱。
4.方劑:溫下清上湯(徐小圃經驗方)加減。
藥物:淡附子3~6g,黃連3~6g,磁石10g(先煎),天花粉10g,覆盆子10g,菟絲子10g,蛤粉6~10g,補骨脂10g,桑螵蛸10g,白蓮鬚10g。
方義:附子溫腎,黃連清心,磁石潛陽,補骨脂、菟絲子、桑螵蛸、白蓮鬚、覆盆子補腎固澀,蛤粉生津止渴。
加減:心煩口渴者,加蓮子心、天花粉、玄蔘清心除煩。
5.變通法:口渴不止,小便清長,亦可用白虎加人蔘湯合金匱腎氣湯(均《金匱要略》)加減,以白虎加人蔘湯清熱除煩、止渴益氣,用金匱腎氣湯補腎溫陽、固護下元。
[醫家經驗]
(一)董德懋經驗
小兒夏季熱,見發熱、口渴,多飲、多尿,食少、便溏,舌紅,脈細數而虛者。證屬脾陰不足,當用滋陰健脾法治療。可選擇《慎柔五書》之養真湯及《三因方》之六神散加減。藥如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蓮肉、扁豆健脾益氣,麥冬、白芍、五味子養陰生津,常有良效。(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編.醫話醫論薈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57)
(二)張夢儂經驗
1.暑邪夾積滯:見手足心熱,脘中痞硬,口乾飲水,脣焦黑色,不欲食,脈浮弦滑數,舌紅,苔白中黃。清暑消食並施,用黃連香薷飲加減,藥如香薷、豆豉、蘇葉、建曲、枳殼、谷麥芽、青蒿、連翹、陳皮各10g,厚朴、胡黃連各6g,焦山楂15g。濃煎,3歲以下者2日服1劑,3歲以上至7歲者3日服2劑,7歲以上者日服1劑。
2.暑邪夾蟲積:發熱上午輕、下午重,入夜尤重,納食少,精神疲乏,心煩口乾,舌紅、苔薄中光,脘中痞脹拒按,腹中有時陣痛,身半以上熱、下肢冰涼,上下脣內有蟲斑。用清暑磨積、殺蟲退熱。胡黃連、炒鶴蝨、雷丸、白蕪荑、榧子肉、神曲、山楂炭、檳榔、萊菔子、使君肉、瓜蔞皮、炒麥芽、炒枳實各10g,苦棟根皮15g。濃煎,2日1劑,分10次服完。可連服3~5劑,以瀉下黑醬色稀溏糞便,身熱全退為止。(張夢儂.臨證會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l,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