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長豐地區草莓枯萎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文思屋 人氣:7.46K
長豐地區草莓枯萎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論文關鍵詞 草莓枯萎病;發病症狀;途徑;綜合防治措施;安徽長豐

  論文摘要
闡述長豐地區草莓枯萎病的發病症狀、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並提出綜合防治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水覆膜、揭膜旋耕、栽植脫毒苗、實行輪作並加強田間、劑防治等措施。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長豐縣草莓的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2007年已達到4 666.67hm2,預計2008年將突破6 666.67 hm2。隨著大棚種植草莓的年限在逐年延長,土傳性草莓枯萎病的發生與危害在加重。據筆者,此病一旦傳染侵入草莓就會迅速蔓延,很難根治,一般發生年份該病的發病率為5%~12%,重發年份高達20%~35%;輕病株結果很少,品質差,商品價值低,防治好的可減少產量損失6%~13%,防治差的可減產16%~26%,甚至呈現毀滅成災的局面。在連年種植的田塊發生重,特別是採用本圃培育的草莓苗更易發生。如2006年,在水湖地區草莓基地,嚴重田塊的株發病率達40%以上,幾乎到了不能再種植的地步。
  
  1發病症狀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開花期發病。初期僅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捲縮或產生畸形葉,至病株葉片失去光澤,老葉呈紫紅色萎蔫,後葉片枯黃至全株枯死。剖開根冠,可見葉柄、果梗維管束變成褐色至黑褐色。病原為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小型分生孢子腎形或卵形,無色,單胞或雙胞;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厚坦孢子球形,多數單孢。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絲體和厚坦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帶菌肥料及種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時進行傳播蔓延,病菌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入,在根莖維管束內生長髮育,通過堵塞維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壞植株正常疏導機能而引起萎蔫。最適溫度30~32℃,連作或土質黏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致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品種間抗性有一定差異。土溫15℃以下不發病,高於22℃病情加重。
  
  3 綜合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是一種可防難治的病害,因此應採用從源頭上杜絕病原物的侵染,從栽植的土壤、種苗和傳播途徑上切斷病菌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