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論文

文思屋 人氣:1.97W

計算機在當今社會的應用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行業,從某種角度講,計算機已經“統治”了人類社會,計算機技術則成為人類維持生產生活必須依賴的基礎。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各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已經成為多數專業的必修課程。儘管不同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設定深度各不相同,但其已經成為當今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關鍵組成元素之一。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普及不僅關係到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更是新時期下市場經濟的現實要求。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人才市場上,多數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備基本計算機操作能力”或者在求職簡歷中專門留有一檔註明“計算機技術等級”。由此可見,計算機基礎教育在現代社會不僅已經成為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基礎內容,而且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論文

一、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現狀

(一)較分散和碎片化的計算機基礎教育

改革開放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使網際網路全面滲透到日常生產生活的各方面,現今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普通家庭均能夠配置全套的計算機系統以實現接入網路,而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未成年人特有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則使學生這一群體成為最快熟悉網路的人群之一。但是,儘管上網衝浪教會了學生大量前沿時尚的網路操作方法,但他們當中真正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的人數比例卻並不高,多數學生談到網路衝浪頭頭是道,但具體到計算機基本構成如輸入、輸出裝置、存貯系統或者windows操作等則往往一知半解,尤其是來自不發達地區或者中學階段沒有較系統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地區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更為陌生。總體而言,由於各地現實情況的侷限和不同學校教育的差異,高校學生計算機基礎教育常常呈現出分散式和碎片化。

(二)統一的教學設定不適應不同專業

當前中國多數普通高校或高職院校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基本上使用同一套教材,課程設定基本固定,沒有特別針對不同專業的差別化設定。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教育模式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生不清楚這門課程的學習目的,而與不同專業相互脫節的教學內容也讓學生不瞭解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應用範圍、實際效能和優勢,故而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普遍將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視作純粹的完成任務,意識不到計算機基礎的價值及其對於自身專業學習的潛在影響力,也很難給予這門課程足夠的重視。

(三)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功利化教學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計算機基礎教育淪為考級拿證的主要渠道。由於社會上大量用人單位對於計算機等級資格的招聘要求,高校和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的認識既片面又極端。校方過分強調計算機考級拿證的重要性,部分院校甚至將學生在計算機等級考試中的通過率作為考核教學質量和宣傳學校教育品質的工具;而學生為了迎合未來求職單位的招聘需要,也只將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視為獲得更多證書的敲門磚,卻並未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課程對自身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這種功利性的教學過程既使校方不關注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各專業學科有機結合的必要性,又使大量學生被培養成“高分低能”的應試型人才。在花費大量時間應付考試並取得驕人的成績和證書等級後,學生在實際操作上卻並未具備相應的能力,部分學生甚至無法在畢業後使用計算機完成一份相對理想的求職簡歷。

(四)“填鴨”式教學無法實現理論聯絡實際

這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最頑固表現之一,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和主體剝奪了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權利,即便是對計算機基礎這種應用型知識的教學,教師也一律採取“滿堂灌”的教學手法。學生基本沒有提出質疑或相互討論的機會,原本屬於技能操作性學習的計算機基礎成為純理論知識的機械記憶與背誦。計算機在建模、實證、虛擬表現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完全沒有得以體現的`機會,學生也無法通過計算機實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計算機基礎的學習在學生眼中演變為抽象定義、概念和原理的集合,而不是一門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動手能力的實操型專業課程。

二、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的革新探索

對於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和學生而言,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目標應側重於利用計算機開展專業課程的輔助學習,即:通過學習計算機基礎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專業課程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計算機基礎應當作為一門實用性的工具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習計算機基礎旨在改變舊時依賴人工手動完成計算、繪製、模擬等過程需要耗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使專業課程的學習效率得到快速提高,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分層改革課程設定

首先,對於常識性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可以適當簡化和壓縮教學課時和內容。由於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不需要掌握過多的常識性理論,故這一層次的教學只需要向學生普及計算機硬體構成、安裝方法、防火牆的設定、病毒查殺技術、基本軟體操作、常用辦公軟體安裝與使用、網路基本知識等內容。由於這一層的教學內容關係到未來職場中最常用的計算機技術,故應單獨納入畢業考核內容中,學生若無法掌握這些常識性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則與一名高校畢業生的基本要求相悖,應視作不合格不予畢業。其次,不同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應視專業性質獨立安排授課內容,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應側重於文書處理等計算機基礎的學習,比如各個版本Word或Excel的設定、排版、優化處理等;而汽車設計專業則應強調利用計算機製圖、計算、變更、修改等操作;如果是機械製作專業則應注意CAD技術的強化教學等等。第三,增加涉及計算機基礎的選修內容。高校教育除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外,同樣重要的還有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加與計算機基礎相關的專業內容的選修課能夠滿足學生興趣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需要,這對於那些專業學習與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關聯並不十分緊密的學科尤為重要,選修課的設立能夠使對計算機知識有興趣的學生獲得連續教育的機會,不至於因為升入高年級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缺失造成對曾經掌握的知識的磨蝕。同時,選修課的設定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範圍,還可以提高學生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計算機基礎與不同專業分類融合教學

這一環節的教學改革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專業特點,將與之對應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例如建築設計專業中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可以側重於BIM技術的教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以虛擬或者實際發生的設計案例入手,結合BIM技術內容,首先收集工程各環節資訊,將之輸入計算機後,利用計算機技術或軟體建立虛擬建築模型,在虛擬建築模型上完成策劃、施工、執行、維護等建築全週期的模擬性應用。BIM技術優勢在於通過整合二維圖紙上的資訊自動生成三維模型,讓建築構件之間的關聯性自動呈現,任何資訊的變化影響到相鄰構件的情況可以在計算機螢幕上直觀呈現。不僅如此,BIM應用過程中,工程全程均為視覺化操作,無論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任一環節有變動、交流、設想或決策均可以視覺化立體呈現。而對於通訊資訊專業而言,利用計算機實現視覺化現場管理平臺的開發是該專業與計算機基礎密切結合的典型之一。通過在計算機上建立“資料庫”、“GIS”、“現場管理”三個子系統組成一個行動通訊工程的視覺化管理平臺。利用計算機基礎結合通訊資訊專業知識,學生可以在電腦螢幕上直觀進行設計、施工、監督、糾錯、竣工等每個工程環節的任務處理,將侷限於設計圖紙、合同檔案上的資料、資料通過計算機轉化為直觀的圖形或模型,並通過操作計算機程式或軟體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系統結合。

(三)創新教學手段,提升學習興趣

尤其適合於應用型專業教學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結合應用,例如在室內設計專業中結合計算機基礎教學,可以採取諸如專案教學法等創新型教學手段。以住宅室內設計專案實施為例,專業課教師可以模擬一項設計專案或者利用既有的現實設計案例,向學生布置設計“任務”,每個專案可以安排若干設計方案。學生以三到四人為一個合作小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個設計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首先,各組分別收集模擬的目標客戶的要求和不同住宅結構等資料;其次,各組分別設計初步方案,包括室內照明、陳設、裝飾、工程施工、材料預算等各環節,通過計算機完成專業效果圖與施工圖等的電腦繪製。第三,各組與模擬客戶(教師替代)進一步溝通後對初步方案進行修改並持續深化計算機設計圖。第四,各組利用CAD法完成平面、立體、剖面、節點等各類設計施工圖。第五,對最終設計圖進行評審,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使用單位評價。通過在專業課程中融合計算機基礎,學生一方面強化了理論知識和電腦實操的結合,另一方面又能以一個設計師的角度審視一項設計方案,同時提高了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避免了單純的課堂教學極易出現的乏味和疲憊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對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學習願望更加強烈。

(四)改單向教學為雙、多向教學

傳統教學中由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式模式既容易使課堂產生枯燥乏味感,又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發揮,這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而言是極大的制約和防礙。非計算機專業在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改單向教學為雙、多向教學,增加探索式教學、討論式教學、質疑式教學等創新教學模式。比如美術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從探索三維動畫與傳統二維動畫的異同入手引入討論式教學:三維動畫是否可以取代二維動畫?學生可以分為同意或反對兩派進行討論。同意一派的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展示三維動畫的巨大優勢如背景縱深的透視變化、光影的轉換、巨集大的背景場面等特技效果的逼真和生動;反對一派的學生則可以二維動畫繪畫者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動畫創作過程中融入更多藝術成份等特點予以反駁……討論後期,教師可以展示一段動畫影片作為討論的總結——擷取一段水上行船的畫面,畫面中河岸邊高聳的塔狀岩石、岩石下的灌木叢、緩慢流動的河水、小船等全都是三維畫面。三維技術描繪了寬闊自然環境中固定和移動的景物,畫面極為逼真;但是,當畫面中出現了一個划船老人的形象時,由於此人物形象屬於滑稽搞笑的丑角型別,其面部表情變化十分豐富且快速,時喜時嗔,變化不定,這一人物則完全採用了二維繪畫技法。教師此時可以總結——以計算機技術為平臺的三維動畫設計由於具備了諸如“材質編輯器”一類軟硬體,能夠自動生成角色或背景的透視效果,極為適宜表現諸如戰爭、災難、自然環境等場面;而一旦人物(角色)面部或肢體動作中有突然變形等要求時,二維動畫技術則是最恰當的選擇。因此三維與二維的結合才是動畫設計最理想的操作模式。

結束語: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的傳統模式具有較大的侷限性,缺乏針對性的統一教學方式很難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適時改革陳舊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既是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的要求,也是提高這一課程整體教學水平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