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經說·經傳·經變

文思屋 人氣:3.23W

經說·經傳·經變引言

淺論經說·經傳·經變

1983年第一屆"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我曾提交了《中國散韻相間、兼說兼唱之文體的來源--且談"變文"之"變"》的論文(載《敦煌學輯刊》1983年8月創刊號(總第四期)。)那篇論文,提出瞭如下的一些主要論點一,散韻相間、兼說兼唱之文體,於中國本土早在先秦已經成熟確立;二,楚漢"辭賦"是梵文"經偈"異質同構的對應形式;三,中國佛教之"偈贊",名為"梵唄",實系楚漢之聲;四,"變文"即唱導化俗的"談辯"、"應變"之文。

這些論點中,第一、二兩點,曾有林家平先生在其1986年第3期《蘭州學刊》所載之《試議拓展敦煌學研究的空間》一文,以及他與寧強、羅華慶合著的《中國敦煌學史》之有關章節中表示欣賞;第三一點曾有朱綠梅(案:即王小盾)《也談敦煌講唱詞的音樂淵源》一文(載《敦煌學輯刊》,1985年第1期,總第七期。)提出質疑,而且我也有針對的答辯;(牛龍菲《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答朱綠梅》,載1985年第2期,總第八期《敦煌學輯刊》。)第四一點,至今尚未見有人評論。

在我自己,於那篇論文的四個主要論點中,最覺不滿的是第四一點。

當時雖已認為:"變文之變,當有非文體概念的其它含義。"但終覺在未找到"經變"確切語源的情況下,我"以一變字而兼及辯、變二義"之有關其功能的論說,難逃"牽強附會"之譏。故於"變文"一端,只是"且談",而未敢專論。

在我心目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一切名謂,總有其固有的語源。

"變文"一語,不要說"至今還沒有找出譯文或對音的梵文";(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原載1981年第2期《中華文史論叢》,可見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上冊第285頁。)即使是找出了譯文或對音的梵文,也當如王重民先生所說:"變字在漢語內應首先具有相適應的意義"(同上)。

可惜的是:前此向未有人在漢語中找出"變文"之"變"的真正語源,其意也向未有確訓達詁。

因此,1985年提交新疆烏魯木齊"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一九八五年學術討論會"上,筆者又提交了本文,以做進一步的探討。

本文自1985年提交上述學術討論會之後,又曾見有北京《讀書》1988年第4期金克木《"變文"的"變"的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饒宗頤《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之《從"睒變"論變文與圖繪只關係》等文。這些論文所及,正如敦煌《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張鴻勳先生《變文研究評述二題--敦煌變文研究回顧與思考之一》所說:不過"表明從古梵語中尋找變字的工作,至今尚未結束"而已。此外,還見有廣州《華原》1995年第1期姜伯勤先生《變文的南方源頭與敦煌的唱導法匠》。此文雖然在隋代吉藏《中觀論疏》中找到了"釋此八不,變文易體,方言甚多"的文字,但這已然是"流",而不是"源"。不僅如此,姜先生所謂"因為博通眾典,在唱說時遂對正式的經文文體加以變通,從而應變無盡。這是最廣義的變文概念"之言,也並沒有超出本文當年的論說。

若干年來,我一直留心於此。從本文第一次成稿的1985年5月至今,我也依然在注視著有關此一問題的研究動態。綜合考量,我依然堅持如下之或許可以供同人參考的意見"變文"之"變"者,實系中國固有之"經·說"、"經·傳"、"經·變"之"變"。

一,"經·變"之制乃中國固有

中國固有之"六經"《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樂經》、《春秋》,(案:《樂經》已亡。)正如梁啟超所論:"古書槧於竹簡,傳寫甚難,故凡著述者文皆極簡。《老子》僅五千言,《墨經》不逾六千言,孔子作《春秋》亦義豐而文約,而微言大義,皆在口說。"(梁啟超《墨經校釋》,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五年三月版,第二頁。)《墨子·經上》有言:"說,所以明也。"故《墨辯》有《經上》篇,又有《經說上》篇;有《經下》篇,又有《經說下》篇。《韓子·外儲說》亦有《經》、《說》之制。此正如梁啟超所說:"欲明經,當求其義於經說。"(同上。)此《經》、《說》之制,先有晉人魯勝《墨辯注序》發明,(《晉書·魯勝傳》存其《序》說:"《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說》。")後又有唐人杜牧言之,(《樊川文集·答莊充書》說:"復觀自古序其文者,皆後世宗師其人而為之,《詩》、《書》、《春秋左氏》以降,百家之說,皆是也"。案:這裡所謂"百家之說"的"說",便是"經說"之"說"。)"自樑(啟超)氏篤守此例,乃能將經與說之關係,確定而不移。"(範耕研《墨辯疏證》,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版,第六頁。)近人欒調甫先生又更指出:"蓋《墨辯》之有說、辯,猶因明之有立、破。"(欒調甫《墨子研究論文集·平章胡墨辯之爭》,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35頁。)至此,"依經以辯理"、"錯綜經文以盡其變",(語出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爰俞雅辯,暢辯微理"(欒調甫《墨子研究論文集·墨子要略》,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97頁。)的"說"、"辯"("變")功能,遂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