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網路直播的論文

文思屋 人氣:1.82W

現在網路直播行業火熱,出現了主播平臺、網紅等新名詞。在此,小編為大家準備好了關於網路直播的論文,一起來學習吧!

關於網路直播的論文

摘要:網路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傳播途徑,近兩年來成為一種大熱的現象,筆者以主播和觀眾兩個群體為切入點,分析了網路直播參與者背後的心理動力,發現主播和觀眾在互動中主要受自我表達慾望的驅使。並在最後討論瞭如何引導網路直播健康發展,從而消減其對參與者心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網路直播;自我表達;捲入度;孤獨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智慧終端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所謂的網路直播應運而生。通過在現場架設獨立的訊號採集裝置(音訊+視訊)匯入導播端(導播裝置或平臺),再通過網路上傳至伺服器,釋出至網址供人觀看。其又可分為“表演性質的網路直播”和“實錄性質的網路直播”,前者常見的就是各類主播通過鏡頭唱歌、模仿、脫口秀以及動作表演等,而後者則是各類會議、活動或事件的網路直播。網路直播無疑是近期的熱點之一。直播平臺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直播內容也已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觀眾們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線上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 家,網路直播平臺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兩億。其中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線上人數接近400 萬,同步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 個[1]。本文主要探討“表演性質的網路直播”參與者背後的心理動力。

一、網路主播的心理動力分析

直播網站由使用者建立內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為網路主播的門檻非常之低,只需要簡單的攝像頭與麥克風,“主播”們即可建立自己的“房間”(類似於聊天室),向觀眾實時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們以觀眾的“禮物”來獲取報酬,但經濟報酬絕不是主播們進行“表演”的唯一動力。據筆者訪談的一位網路主播表示,“每當系統提示有新觀眾進入我的房間,就會覺得自己更加受到關注”,這一心理狀態很具代表性。網路直播作為一種新的個體自我呈現方式,其使用者也大多數以青少年為主,這一群體普遍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傾向於積極尋求社會認同,引起他人關注[2],網路直播給了他們展示自我的平臺。較之文字表達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觀,自我展示的方式更為立體多樣,因此受到歡迎。

除去以網路直播為生的專職主播,直播平臺上還存在著大量的“業餘”主播,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普通的社會角色,如學生、白領、工人。但在直播平臺上,很多主播在“粉絲”的關注中感到自我價值獲得了提升,有被訪談的主播聲稱,“坐到攝像頭前,我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彷彿突然由龍套變成了主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視為人的最高需求,而對於一些主播來說,通過網路直播能夠或多或少地實現自我。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展示失敗可能會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後果,但在網路直播中,這些失敗的壓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諸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匿名情況下人們的言談和行為會超越平時的規範[3]。而主播和觀眾之間的互動溝通大多數情況下是匿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參與者更加自由開放地討論某些話題,同時越軌行為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開放性出現,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時打色情擦邊球,或表演一些獵奇的內容。

二、觀眾的心理動力分析

首先,網路直播中主播與觀眾的互動形式提升了觀眾的心理捲入度。捲入度(involvement)這一概念最先由學者庫拉格曼(Herbert,man)提出,也翻譯為“參與度”,在傳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指標[4]。一般認為,觀眾的捲入度越高,傳播效果就越好。在一個典型直播場景中:主播主動熱情地向新進入“房間”的觀眾打招呼,也會點名向贈送“禮物”的粉絲表示感謝,並滿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這裡觀眾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和內容消費者,而是與主播一起構建直播內容。這種“共同決定”的形式能夠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提升觀眾的注意力,最終使觀眾更深入地捲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網路直播中傳遞的資訊容易吸收,減輕了人們的認知資源負擔。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獲得知識變得極其簡單,只需要耗費極少的認知資源,人們就能即刻獲得想要的資訊,因此大多數網民面對網路傳播的資訊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網路直播的形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體生動,大多用口語傳遞內容。對於觀眾來說,欣賞和參與網路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夠的娛樂性來排解無聊感。

再次,觀眾能夠察覺到其他人的存在,這有效地排解了孤獨感。網路直播的“房間”大多會標示觀眾人數;在主播表演時,觀眾之間也能進行一些交流,這些設定都能夠讓觀眾產生一種群體歸屬感。對共同主播內容的興趣,也能使愛好相似的觀眾聚集到一起,以產生更多的話題。因此雖然有些直播非常無趣,有時卻能聚集起大批的觀眾對其進行評論。這種集體評論(網路稱之為“吐槽”)模式既滿足了觀眾的表達慾望,這些評論反之成為了直播內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蔘與進來。

最後,網路主播對自身生活的袒露,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慾望。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來就處於一個看不見、充滿敵意的'世界裡,有著不安全的恐懼,這種不安全感又導致了焦慮。所以,“窺探欲”屬於某種自我保護的需要,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在網路直播出現之前,窺探別人的生活有悖於社會道德倫理,因此處於被壓抑的狀態。但網路直播將窺探上升為光明正大的行為,主播們直播自己吃飯,逛街,甚至睡覺,這些原本屬於個人私密的內容對觀眾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三、結語

雖然主播與觀眾參與網路直播的動力並不相同,然而雙方的互動卻構成了網路直播的核心,觀眾對主播表演的內容做出積極或消極的迴應,而主播會更加頻繁地表演觀眾喜聞樂見的“情節”。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時的反饋對強化行為至關重要,而直播平臺能夠保證觀眾和主播之間的反饋是即時有效的,雙方的互動也促進了直播行為的持續。

網路直播的出現,滿足了參與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蠻生長很容易出現亂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關於網路直播的負面新聞出現[5]。直播本是為追求個性化的聲音而出現,但當觀眾開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開始盲目討好觀眾,就會陷入到所謂的“群體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監管的同時,主播與觀眾也應維持良性的互動;主播以自己的才藝去吸引觀眾,而非譁眾取寵,觀眾對不健康的直播內容應及時舉報,而非拍手叫好,雙方共同構建出健康的直播環境,才能促使網路直播這一新興事物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蘇紅宇.網路直播:燒錢背後危機四伏.經濟[J].2016(16):50-53

[2]趙亮.青少年學生的網路心理表現及其疏導.教學與管理[J].2012(36):61-62

[3]王禮申.去個體化效應――群體偏差行為的心理學解釋.科協論壇[J].2009(6):72

[4]胡曉雲,徐芳.關於捲入度(involvement)問題研究的追蹤溯源.廣告研究[J].2006(1):22-26

[5]張F.熱鬧的“網紅”:網路直播平臺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記者[J].2016(5):64-65

TAGS:論文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