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數學教學走進生活

文思屋 人氣:2.22W
讓數學教學走進生活
        傳統的數學課程是嚴格按照科學的體系展開的,不重視屬於學生自己的經驗,內容一般是一系列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這樣的內容雖然便於教師教給學生成套的數學內容和邏輯的思考方法,但學生的參與只能是被動的,學生只要注重教科書提供的數學題目的計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慮它們的實際意義。這樣的學習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這樣的內容也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只能機械式地反覆操練、反覆模仿,在大量的解題過程中獲得解題方法、獲取解題經驗,所以學生學習數學既不知道為什麼學,也沒有興趣去學。因此,只有讓學生真正喜歡數學,才能使學生產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喜歡並且懂得怎樣學習數學呢?根據筆者對名家教學的學習和自身教學的總結,我認為讓數學教學走進生活是搞好數學教學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就應適當選擇學生熟悉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學生會在探索這些現實的情況和問題中認識數學、瞭解數學的價值、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與生活問題相結合,儘可能多地創設問題情境。
        二、在教學中把所學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求知慾
        情境是“一個人在進行某種活動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從認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視為一種資訊載體。數學情境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情境,同時也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增加一些以生活為背景的情境問題。如在學習“不等式組及其解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平衡的天平,把物體A放在天平的左盤中,帶幾個質量都是1g的砝碼,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如果右盤放一個砝碼,則左低右高;如果右盤放兩個砝碼,則左高右低。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能猜測物體A的質量m(g)的取值範圍嗎?”再問:“你能用這種辦法猜測一支粉筆的質量嗎?”學生對這個情境熟悉而又易於理解,並且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2、增加生活經驗題,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在學習瞭解應用題的一般方法後,教師可以提供這樣的場景:創設商場營業櫃檯,讓兩名同學分別扮演營業員阿姨和小朋友,對話如下:小朋友:阿姨,我買一盒餅乾和一袋牛奶(遞上10元錢)。 
        營業員:小朋友,本來你用10元錢買一盒餅乾是有餘的,但要再買一袋牛奶就不夠了!今天是兒童節,我給你買的餅乾打9折,兩樣東西請拿好!還有找你的8角錢(注:一盒餅乾的標價是整數元) 。
        這樣的'應用題改變了以往應用題的敘述方式,而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形式來提供相關資訊。這樣的應用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時代性,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也只有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3、變革課堂教學形式
        如何把數學課放到生活中去呢?
        第一,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平行”這節課的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先引導學生觀察操場邊的電線,讓學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線和地線相接的話就要短路了,那麼空中的兩根電線這麼長,它們為什麼沒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為這兩根電線是平行的。然後再問:“那麼你們想知道什麼是平行嗎?”學生這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有了直觀的印象。教師這時讓學生單獨或分小組去觀察操場上或附近有沒有這類的平行問題,並要求學生儘量把觀察到的目標畫下來。學生經過觀察、思考、討論會發現很多的平行問題,如操場直線跑道上的跑道線之間是平行的、兩棵樹之間也是平行的、兩根雙槓也是平行的等等。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去歸納“平行”的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在歸納了平行的定義後,學生很有成就感,這時教師可再讓學生想想看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車的兩根鐵軌、滑雪運動時兩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場自動扶梯的兩根扶手等等。學生會想到很多這種平行的問題,在既愉快又輕鬆的氣氛中學會了“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第二,到生活中去驗證數學。數學既然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還給生活,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而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就應該讓這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得到應用,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才會產生終生學習的願望。比如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測量旗杆、樹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這個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制定方案。測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組,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過的知識設計測量方案,然後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並標好要測量的資料和準備好測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階段,驗證方案。上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室外,以預先安排好的方案進行驗證,這時仍以第一階段分好的小組進行,教師可以在旁指導資料的收集。第三階段,歸納、小結。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方案驗證的結果做一個評述,可以讓每個小組把自己的方案和可行性做一個介紹。這裡要以數學圖形的形式表達,並要用數學知識進行理論說明。學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時刻人長與人影的比等於樹高與樹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樹影的長,求出樹高;還有利用標杆、利用鏡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學用的三角尺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既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同時也嚐到了學習數學的甜頭,從內心深處喜愛數學、想學習數學,這也就完成了我們的數學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