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靜”成為課堂永不消失的風景

文思屋 人氣:2.4W

隨著“課標”的推行,學生在課堂上充當“知識容器”的“滿堂靜”現象是一去不復返了。但我們時下的課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淺”思考,滿堂“動”了。課堂上“蜂飛蝶舞”,煞是熱鬧,主要表現為:課堂活動過頻、課件充斥課堂、教師主導意識太強、問題設計過多、討論流於形式等。這樣一來,學生靜心學習語文—— 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時間嚴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脫離文字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討論”,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深度不夠,效率低下,課堂呈現的是虛張聲勢的表面繁榮:一堂課上完,文字的“天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學生成了課堂的匆匆過客,坐著纜車看風景,沒有真正的提升和體驗。

讓“靜”成為課堂永不消失的風景

“課標”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所以,我們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主動積極的思維,往往是在靜態下進行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把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時間,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感知經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讓學生在安靜的環境中,用心體味和領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接受語文的滋養。

靜讀

靜讀是指在安靜的環境中無聲默讀和細吟慢讀,自主徜徉於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

首先,閱讀是讀者和文字對話的過程。要對話,首先就要了解文字,而瞭解文字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讀。

其次,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能較快地默讀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

再次,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擾和暗示,有利於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真正進入自我的學習狀態。

通過讀,學生會排除字詞和斷句的障礙,大致熟悉課文內容,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一些常見問題,發現文章中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之後的動態讀和其他活動做準備,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餘秋雨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可見,默讀是最有利於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方式。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唸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習慣於從大聲誦讀課文開始,而開課就大聲誦讀,容易受他人的影響,不利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在上《沉船之前》一課時,一位老師大膽地花了四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默讀。在這一過程中,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老師靜靜地巡視,及時瞭解學情,除了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外,不說一句話。等到學生靜讀得差不多了,才讓兩位學生分別概括三個畫面的內容並說出最感動的鏡頭。經過充分的靜讀之後,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很高,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

凝聽

凝聽是營造靜謐的氛圍,讓學生的心完全安靜下來,集中精力聽,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的過程。

靜態的傾聽更能讓人進入文字的內在世界,更有利於和作者及文字對話。學生經過預習,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礎,課堂上再給學生創設一個寧謐的氛圍,讓他們全神貫注地聆聽,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發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便能更深入地領會文字的意境。

一位王姓老師教學《散步》,在匯入後,以滿文軍的《懂你》為背景音樂, 把全文朗讀了一遍。溫厚綿長的中低音加上聲情並茂的演讀,深深地撞擊著學生的心靈。課堂很安靜,學生靜靜地傾聽,靜靜地感受,不少學生眼角都溼潤了。一旦產生了共鳴,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愛與恨、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語言學習與人文精神的滲透不著痕跡地自然融合了。

潛思

潛思就是靜靜思考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要作提示。因為提示很可能形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淺閱讀的壞習慣。學生暫時的沉寂,是課堂高潮產生前的醞釀、蓄勢階段。學生從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複疑無路”,到突然靈光一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該是多麼的幸福啊!

餘映潮老師執教《濟南的冬天》,在“文意理解”板塊中設計了這樣的主問題:“‘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語和短語,哪一個最適合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接著,他“請同學們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後再三人一組討論”。餘老師給了學生四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看書,課堂靜悄悄的,在總共只有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中,四分鐘時間顯得很長很長,聽課的老師們都為餘老師捏了一把汗:這樣不會導致冷場吧?事實證明,老師們的擔心是多餘的——在學生看完課文之後,餘老師開始讓學生討論、交流、闡述、爭辯。學生們開始還有點害羞,但在餘老師的引導下,漸漸放開了膽子,大聲答問。一時間,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和剛才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自然形成了課堂的一個高潮。

靜寫

靜寫是學生在課堂上動筆思考的.過程,它可以是組織問題答案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想不清楚時,可以寫下來,通過寫來理順思維,並且使思維走向深入; 也可以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課本是語言訓練的藍本,是一座語言的寶庫,好的老師會利用課堂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筆,表達他們最真切的感受, 在學生還沒有寫好之前決不提問。

一位胡姓老師教學《夏》,第四個板塊是“我積我寫”,她示範著從課文中擷取了一些詞語,加上自己的思考寫成了一首詩:“夏,是金黃的/你看那火紅的太陽 /你瞧那翻滾的麥浪/你聞那誘人的香味/承載著收穫的希望。”隨後,胡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筆:“這首詩第一句先寫夏的特點,我們還可以說夏是什麼?要具體描寫夏景,關鍵詞句要來自課文,景物要與特點相吻合;最後一句總結全詩,點出主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領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利用課上積累的一些美詞佳句,練習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