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價值均衡發展的基礎

文思屋 人氣:1.16W
  [論文關鍵詞]價值均衡 理解 交往 價值共識
  [論文摘要]
價值不能均衡發展是缺乏進步、個人不能健全的一個根本原因。而價值不能均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交往中缺乏主體間的文化理解,因此,價值的均衡發展的基礎就是主體間的文化理解。

  一、價值均衡發展的必要性
  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價值發展的不能均衡,是社會缺乏進步、個人不能健全的一個根本原因。[1](P163)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價值發展不能均衡,由所顯示得極其明顯,歷史學家常說,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化特色,這特色正表現了價值發展的偏向,例如希臘的、,羅馬的,中世紀的宗教,近代的科技,至於其他方面的價值,雖有所表現,但相比之下,不免降為次要的地位。大部分情況下,居主導的價值都會妨礙其他價值的發展,比如中世紀的宗教就曾經極大地限制了科學的發展。同樣,文化價值發展的偏向,必然導致個人價值發展的偏向,個人價值發展的偏向,使人格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均面臨極大的挑戰。
  人類社會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就是由某一權勢集團,把某一種價值提升到主宰的地位,以一種價值統率其他價值。但是當主宰的價值越位擴伸時,不免會使其他價值的發展受到挫傷,並且主宰價值本身,也會因過分教條化而造成僵滯現象。主宰價值的僵滯,必然導致文化內容的偏枯,被近代史學家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就是由價值偏向形成文化偏枯的適當例子。一種價值一旦被典章化、教條化,權勢集團為了維護其獨尊的地位,對其他的思想,必然採取高壓的方式,甚至禁止其流行,並對異己分子加以迫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化創造的動力必遭阻抑,社會進步亦告停滯,全球化的交往也流為空談。為了促進社會、人生價值的均衡發展,使人類能過一種更理想更健全的生活,最終達成和諧世界的願望,這種價值獨尊的現象,必須斂抑。
  自從全球化成為一種歷史必然,和諧世界成為一種人類共同設想之後,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現在更需要價值的`均衡發展。原因之一,是現在社會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它們的相互依賴性比以往任何時都要大;原因之二,是19世紀以來,由於科學方法的應用,使各類知識走向高度專業化,隔行如隔山,這必然發生人格發展的偏枯現象,最終導致人格的異化,社會已蒙受其害。
  
  二、價值均衡發展的基礎:文化理解和價值共識
  價值均衡的目的就是要為主體提供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而這樣的價值均衡的確立必須是基於文化理解和價值共識。我們認為,一種價值具有普遍性,但卻並不被所有人認可,其原因就在於這些“普遍價值”的獲得方式不是普遍的。
  從哲學史上看,獲得普遍價值的最通常的方法是外推法。這種方法在歷史的發展中又有不同的應用方式。一種是由己及人的外推法。其內在是:按照學的移情法,把他人設想為自己,推出可普遍化的價值規範,其前提假設是“人我同一”。[2]一種是較為精緻的本體論方法。康德以先驗普遍的法則來規定人的行為和義務感,他把道德主體設定為抽象的理性存在,道德就是一種理性存在的人所共守的純形式的普遍形式準則,康德稱為“絕對律令”。它由兩條規律組成,一個是可普遍化原則,“我一定要這樣行為,使得我能夠立定意志要我行為的標準成為普遍規律”[3](P16);另一個是目的性原則,“你須要這樣行為,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別的什麼人,你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作工具”。[3](P45)按照這兩個原則,每一個人就既是平等的,又是意志自由的。
  現代理性主義者正視人我不同的現實,試圖證明一種地域化的觀念擴充套件為普遍化的觀念。

[1]   

淺論價值均衡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