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敦煌莫高窟裝飾藝術中首飾紋樣分析

文思屋 人氣:7.45K

摘要: 敦煌壁畫和彩塑中豐富的首飾紋樣從魏晉時期發展至元代。北朝造型風格簡潔、粗獷,到隋唐時進入發展強盛期,人們生活富足,追求奢華的生活,促進了珠寶加工工藝的發展,風格由簡潔轉為繁複,首飾種類更加豐富。到了五代時期,北方頻頻戰爭,首飾裝飾已走出人們日常生活視線,步入衰落,飾物造型粗大。莫高窟首飾紋樣的發展過程也表現了不同文化的影響,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到隋唐時期,商貿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首飾裝飾風格具有明顯的西域特徵,到五代時期受戰爭的影響,中原風格又佔居主導地位。首飾紋樣的發展隨著石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而經歷了質樸——華麗——簡潔的總體演變過程。

關鍵詞: 敦煌裝飾圖案 首飾紋樣

有關敦煌莫高窟裝飾藝術中首飾紋樣分析


  
  敦煌學涵蓋的內容廣泛,裝飾圖案是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近幾十年來對敦煌裝飾的研究,更關注於壁畫中的藻井、背光、邊飾、龕楣等裝飾圖案,並對這些紋樣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臨摹和紋樣分析工作。但是對於壁畫和彩塑中豐富的首飾紋樣還有待進行更細緻的研究整理。當我們認真地分析這些從魏晉時期到元代,隨著石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而經歷了發展、興盛、衰弱的首飾紋樣,會發現這部分的裝飾紋樣有著自身的發展特徵。
  敦煌首飾裝飾紋樣根據裝飾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頭冠、胸飾、腰飾、手鐲、臂釧、腳飾、耳飾、瓔珞等。敦煌莫高窟中佛身上的飾物較少,首飾變化主要體現在菩薩身上,這與印度佛身上豐富的首飾裝飾的特徵有所不同。莫高窟不同時期的首飾造型各異,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要分析首飾裝飾圖案,首先要把它納入敦煌莫高窟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中。從現存的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可以感受到其深受西域、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莫高窟石窟藝術是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原線路中的`一個重點。因此,早期莫高窟的首飾圖案具有西域粗獷、概括的裝飾風格,但在首飾種類上則沿襲了印度首飾的特點。
  
  一、北朝時期
  
  具有西域、印度佛教裝飾風格的莫高窟北朝時期首飾,風格簡潔、拙樸。其主要的首飾圖案,北涼時期為頸飾和胸飾,表現手法多為浮雕。到了北魏、西魏時期,壁畫繪製更加精細,壁畫中菩薩的頭冠獨具特色,表現手法多為手繪。
  北涼時期的頸飾一般呈寬頻狀,由長方形方塊排列組成。方塊色彩為石綠、深褐相間,在每一方塊中間浮塑有一朵小花,單層花瓣,中間花芯突出。在寬頻頸飾底邊的石綠、深褐色塊的相連處,會垂飾一串小珠。這一時期在此式樣的頸飾上還有一種變化,寬頻底邊為蓮瓣形尖角,如同現代服裝中的桃形領,相間設色,底邊綴飾圓珠。
  北涼時期的胸飾呈兩種造型,一種為單串長念珠,長橢圓形珠子與小正圓形珠子相間串連,胸飾長及肚臍。在珠串的正中底部還串有一朵小花,與頸飾上的小花呼應。胸飾的長形珠與正圓形珠設色也為石綠、深褐相間。這種相間用色使人聯想到首飾的材質為翡翠、深色的陶珠,同時也與此時期石窟壁畫中藻井、邊飾運用石綠、深褐、白間隔用色的裝飾風格相統一。這種造型的胸飾或從頸部正面垂於胸前,或單肩斜挎佩戴於脅侍菩薩胸前。兩種佩戴形式在印度佛教塑像中都有出現。另一種垂至肚臍的胸飾造型,中間浮塑一圓形花頭,兩邊裝飾兩塊三角形,上面用刀簡單地劃出線紋。三角形的兩邊有雙線連至頸部。這一裝飾造型使人聯想到印度犍陀羅菩薩胸前的對獸頭瓔珞,據說是王公貴族服飾的真實寫照。
  北涼的臂釧、手鐲造型簡單,僅為浮塑的一個圓環,壁畫上脅侍菩薩的臂釧會在正面多畫一個圈。耳飾也為簡單的圓形環,沒有串珠的墜飾。此時期以堆貼浮塑或手繪造型的首飾,從造型和表現手法上都透露出粗獷和簡潔的特點,特別是飾物與菩薩體形相比,明顯比例過大,更顯粗獷。
  北魏、西魏時期,中原的畫風和道教精神更多地在壁畫中顯現,壁畫中人物刻畫細緻、形象飄逸。菩薩頭冠是這時期頗具特色的飾物,多為波斯風格的三日月式冠,中間大三角形前會裝飾兩三個口銜流蘇的鳥頭,飄帶兩頭雙層系起形成兩個三角形,飄帶的尾端隨風飄揚,加強了飄逸的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