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設計>

博士論文詳細摘要

文思屋 人氣:6.37K

博士論文的摘要大家知道怎麼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博士論文詳細摘要3篇,歡迎大家閱讀!

博士論文詳細摘要

博士論文詳細摘要【1】

本文的研究主題是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所面臨的挑戰及對其的迴應,而對這一問題的揭示主要建立在對當代社會”去階級化“現象與馬克思階級理論關係考察的基礎上的。論文的基本思路和總體結構如下:

導論部分交待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的處境和所遇到的挑戰,並分析了可能的解決路徑。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前兩章主要論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在東西方社會的實踐,題目分別為”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與”馬克思階級理論的傳播和實踐“.後兩章主要討論”去階級化“現象對馬克思階級理論提出的挑戰及對其的迴應,題目分別為”-去階級化。現象對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挑戰“與”馬克思階級理論的當代解析“.如上所述,文章一共從兩大部分四個方面對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題為”馬克思的階級理論“主要從理論來源和文字解讀、歷史和邏輯等角度介紹了馬克思階級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特徵。第一節論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的主要來源,即從古希臘學者到近代學者的階級觀。說明馬克思階級理論一方面從以往的階級理論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又與以往的階級理論根本不同,突出馬克思階級理論產生的歷史淵源和重要意義。第二節論述了馬克思關於階級形成的理論。首先介紹了馬克思關於階級的概念,闡明階級實質上是個經濟範疇,這是馬克思階級理論的基點和出發點。接下來分別從階級的起源、從”自在的階級“到”自為的階級“、不同社會形態階級結構的形成三個方面從抽象到具體論述了馬克思關於階級形成的觀點。第三節論述了馬克思關於階級存在的理論。首先論述了階級存在的含義,把階級存在與階級鬥爭區別開來,說明有階級存在不一定有階級鬥爭。接著論述了階級存在的形式:經濟存在、政治存在和文化存在,以及階級存在的實質是人的異化。

最後論述了馬克思關於各階級社會的階級構成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主要特徵。第四節論述了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主要闡述了階級鬥爭的含義、作用及階級鬥爭史與人類文明史的關係。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階級學說中最具特色的理論之一。通過本節的闡述,闡明階級鬥爭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節論述了馬克思關於階級消滅的理論,階級消滅即人類解放,這是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歸宿點,也是馬克思本人的社會理想。本節依次論述了階級消滅的含義、實質和途徑。特別指出消滅階級就是消滅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並不是消滅作為統治階級的個人,而階級消滅的實質就是異化的揚棄和人的復歸的統第二章題為”馬克思階級理論的傳播和實踐“,闡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自誕生後在東西方社會的進路和影響。第一節論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在西方革命實踐中的檢驗和發展,主要以1848年歐洲革命和巴黎公社為例。1848年歐洲革命儘管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它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的道路,是馬克思階級理論誕生後在西方革命實踐中第一次檢驗和發展。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工人階級專政的政權,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為馬克思階級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第二節論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在東方的傳播和發展,主要以俄國和中國為例,闡述了階級理論在兩國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具體運用、豐富和發展。第三節對馬克思階級理論實踐進行了比較。首先對階級理論東西方實踐進行了比較,也就是對1848年歐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時期的革命實踐與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實踐加以比較。接著又以20世紀70年代為限,對東西方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階級理論實踐進行了比較。通過對比,考察不同情況下馬克思階級理論實踐的不同特點,以便更好的揭示其發展規律。

第三章題為”當代-去階級化。現象對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挑戰“,通過對”去階級化“現象與馬克思階級理論關係的考察來揭示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面臨的、困境並從中透視其未來發展方向。第一節論述了”去階級化“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新技術革命提供的經濟基礎以及”全球化“條件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第二節論述了”去階級化“現象的含義、內容、實質和形成。”去階級化“現象指當代社會生活中”階級對立減弱、階級關係趨向合作“的現象以及對此進行評論的”-去階級化。理論“現象。第二節論述了東西方”去階級化“現象的主要內容和實質。在西方,”去階級化“現象經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階級意識淡薄、中間階級壯大以及在理論上無產階級被資產階級所”同化“、”中間階級“不屬於工人階級、”去階級化“等幾個階段的發展。

在東方,”去階級化“現象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前蘇聯的”三和兩全“理論是”去階級化“現象的變異,而中國的”去階級化“現象則主要表現在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當前在理論界興盛的階層分析理論。”去階級化“現象的實質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而導致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最後論述了東西方”去階級化“現象形成的不同路徑,說明”去階級化“現象從反面論證了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有效性。第三節論述了”去階級化“現象對馬克思階級理論提出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現實和理論兩個層面。從現實層面來講,”去階級化“現象的`出現與馬克思對未來社會階級狀況的一些預測產生了矛盾和衝突;從理論層面來講,”去階級化“現象的出現對馬克思階級理論的實用性提出了質疑等。通過對這些挑戰的闡述,揭示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受到的衝擊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路徑。

第四章題為”馬克思階級理論的當代解析“,論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對”去階級化“現象挑戰的迴應及其在當代的發展,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第一節論述了當代階級問題產生的全球化視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兩種制度和兩大階級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加強著全球範圍內的兩極分化和階級對立。可以說,”全球化“是準確觀察和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第二節論述了”去階級化“現象背後的階級問題,這既是對馬克思階級理論所遇到的挑戰的迴應也是對當代社會階級問題的客觀分析。本節從當代社會仍是個階級社會、當代社會的革命主體、階級鬥爭、階級結構、階級分析、階級劃分等幾個方面迴應了”去階級化“現象對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挑戰,同時,當代社會階級問題的存在也是馬克思階級理論創新和發展的現實基礎。第三節論述了階級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首先比較了馬克思階級理論與社會學分層理論的異同。其次闡述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創新的一個原則,即”義“的原則,也就是”公正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馬克思階層理論及其與社會學階層理論的關係,認為馬克思的階層分析實際上是階級階層分析,強調在重大歷史事件變革和社會變遷、階層對階級的依附性以及階級階層矛盾衝突時用馬克思的階層分析理論,對馬克思階層分析與社會學階層分析做了重新的定位,釐清了迷霧,拓展了馬克思階級理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空間和方向。

結語部分提出了與”去階級化“對應的”階級化“概念,對”階級化“和”去階級化“的關係做了辯證分析,並探討了從”階級化“到”去階級化“的道路,認為”去階級化“的實現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向現實的轉變,主張要創造條件,促使從”階級化“到”去階級化“的轉換。

博士論文詳細摘要【2】

上世紀7“年代,興起於英國的愛丁堡學派對庫恩的新科學觀和維特根斯坦的後期思想進行了激進解讀,同時與後現代哲學思想相互借重,堅決反對傳統理J勝主義、客觀主義的科學觀,倡導一種相對主義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它注重用社會學正規化來研究科學知識的本質問題,主張應當把科學家置於社會背景之下來考察科學知識是如何形成的,進而揭示出科學知識的本性。

以集體約定性知識論為理論起點,愛丁堡學派對科學知識社會學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其學說有三個理論支柱,即”強綱領“、”利益論“和”有限論“,這三個方面具有一定的邏輯關係,它們共同支撐起了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大廈。圍繞科學知識社會建構論這一主題,具有相對主義認識論和經驗主義方法論特徵的”強綱領“提供了進行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具體要求;”利益論“是對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具體理論說明,解決的是科學知識的歸因問題;”有限論“則為”強綱領“進行了深層次的哲學論證,是對”強綱領“的拓展與深化。

愛丁堡學派的理論主張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圍攻,不僅科學哲學家、科學家、科學社會學家對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而且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其他學派也對其理論進行了強烈批評。面對種種指責,愛丁堡學派對其理論進行了堅決辯護。

在愛丁堡學派之後,出現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其他學派,如巴斯學派和巴黎學派等,這些學派分別發展出了各自的研究綱領。對愛丁堡學派與巴斯學派、愛丁堡學派與巴黎學派的研究進路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可以深化我們對愛丁堡學派理論立場和理論主張的認識。

愛丁堡學派作出了兩方面的理論貢獻,它凸顯了社會因素在科學形成中的作用,並使經驗研究方法受到重視,給我們研究科學知識的本性問題以很大啟示。它的辯護在某些方面也是成功的,然而,由於其理論自身所具有的極端相對主義、方法論與認識論相悖等方面的侷限性,愛丁堡學派難免會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此外,愛丁堡學派用社會取代傳統哲學的自然作為說明科學知識的資源,本質上說,它採用的是與傳統科學觀同樣的表徵性語言描述,只不過在傳統哲學那裡,科學知識是對自然的描寫,而在愛丁堡學派這裡,科學知識是對社會的反映。但是,兩者的知識概念是相同的,都把科學知識看作再現客體的東西。還有,愛丁堡學派對科學知識的說明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它未能具體刻畫社會因素是如何決定科學知識的;未充分考慮科學知識社會建構的程度問題;也未能對科學知識作出必要的區分而把科學知識社會建構論加以普遍化,使之應用於一切科學知識領域。

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並不能解決科學知識論的所有問題。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須在各學科或學派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對科學知識本性的探索需各學科或學派的共同努力,需更多的合作研究。

博士論文詳細摘要【3】

本文基於網際網路平臺和創新演進趨勢提出了分散式創新的概念。在Web2.”

階段,網際網路成為社會平臺,大眾成為參與主體,這一背景推動了分散式創新,這是創新模式長期沿著開放協作方向演進的最新表現。分散式創新的基本特徵在於參與主體的非特定化和靈活協作,具有擴大創新源泉、評價創新資訊、融合不同專業和組織靈活多樣等優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分散式創新應該在中國未來經濟增長中發揮主導性作用。目前,關於創新理論和政策的研究很多,但國內對分散式創新模式的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還存在著諸多空白點及難點。

本文將開源軟體作為分散式創新的典型案例。開源開發模式近年得到廣泛關注,在現有傳統軟體開發的經驗上發展開源軟體,為中國軟體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通過回顧傳統軟體開發過程的主要方法,重點地研究了開源軟體過程。針對開源軟體過程的特點,提出了開源軟體過程模型,分析其開發步驟。通過對傳統軟體過程和開源軟體過程的分析,指出了傳統軟體過程和開源軟體過程需要相互借鑑和相互融合。通過對傳統軟體開發和開源模式的分析,研究了開源軟體運動在全球迅速發展和普及的原因,並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解釋了開源軟體運動的內因。

文章還解析了維基與Web2.“核心理念及網際網路發展的內在聯絡。通過對維基的特點、分類和使用方法的歸納,分析了維基百科的發展及最新動態並重點探討了維基經濟學的應用和前景。跨國公司和大企業在將其生產經營活動全球化的同時,積極探索並實踐分散式創新,企業應用分散式創新主要包括員工、使用者和社會大眾三種基本形式,通過案例剖析對的每種形式的特點及三種形式的關係進行了說明。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中國立足國情、面向未來的重大選擇,因此分散式創新的模式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正確認識和掌握國外關於分散式創新研究的動態,對於推進我國創新研究的深入開展、服務企業創新戰略實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