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

文思屋 人氣:1.17W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

《莊子》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隻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旱,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2

【成語】: 栩栩如生

【拼音】: xǔ xǔ rú shēng

【解釋】: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成語故事】: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

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3

【成語】: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釋】: 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4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個知書達理的賢慧女子。

有一天,樂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心裡很高興。

回到家裡,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並把金子拿給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樂羊子,然後溫和地對他說:“我從前聽人說‘壯士不飲盜泉之水,廉潔的人不食嗟來之食’。路上撿來的金子,怎麼可以拿回家來呢?”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受感動,就把那塊金子又扔回到原來的那個地方。

第二年,樂羊子離開家人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拜師求學以增強謀生的本領。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織布,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間:“你的學業這麼快就完成了?”

樂羊子吶吶地說:“學業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在外畫,天天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

他的妻子聽了以後,轉身拿起織機上的一把剪刀,哼哼幾下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了的布剪成了兩段,樂羊子忙上前阻擋,他的妻子就對他說:“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絲地累積起尺、成丈、成匹,是長期辛勞的結果,現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於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於是又立刻離開了家,繼續拜師求學。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學業,然後寸返回家鄉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站在門口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

半途而廢: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愚公移山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齊,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能夠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一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瞭,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那裡。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從此,那裡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小時了了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5

【成語】: 為富不仁

【拼音】: wéi fù bù rén

【解釋】: 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成語故事】: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著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6

【成語】: 天之驕子

【拼音】: tiān zhī jiāo zǐ

【解釋】: 驕子:父母溺愛驕縱的兒子。老天爺的寵兒。原指強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後也指為父母溺愛、放肆不受管束的兒子。

【成語故事】:

西漢時,匈奴常侵擾邊郡。漢武帝派兵出擊,多次得勝。

公元90年,匈奴騎兵又侵佔五原、酒泉,殺掠當地百姓。漢武帝派大將李廣利等率軍反擊匈奴。匈奴單于(最高首領)丟棄了糧草、武器,卻儲存著實力。李廣利大敗匈奴。這時,他家屬犯罪下獄的訊息傳來,他很擔憂。謀士獻計要他將功折罪。於是他揮兵北進,浴血沙場。後匈奴單于又乘機領兵襲擊李廣利。他招架不住,便投降了。單于為了籠絡住李廣利,把女兒嫁給他。一年後,李廣利遭到匈奴丁靈王衛律的嫉妒,被害死。

單于致書漢武帝:強胡,天之驕子。他要漢朝每年贈他美酒、綢緞等。漢武帝只得承認強胡難滅,以後與匈奴時和時戰。

匈奴人自稱天之驕子即為天所驕寵,故極強盛。後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貢獻的人。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7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8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9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隊伍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0

【成語】: 傷風敗俗

【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解釋】: 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成語故事】:

唐憲宗時,佛教盛行,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齊、樑、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卻悲慘死去。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裡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捨,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裡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1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2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3

【成語】: 義不容辭

【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解釋】: 容:允許;辭:推託。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率30萬大軍直取江南。東吳孫權聽到這個訊息後,急忙召集將領們商議對策。謀士張昭建議,立即發信給荊州的劉備,讓他和我們聯合起來抗擊曹操。因為劉備是我們東吳的女婿(劉備的妻子是孫權的妹妹),援助我們抗曹是他義不容辭的。劉備見信後找諸葛亮商量。諸葛亮說,曹操新近殺了西涼太守馬騰,所以只要派人去聯絡馬騰的兒子馬超,讓他帶兵入關,就能叫曹操無法再來進攻江南了。這個成語意思是在道義上是不允許推辭的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4

【成語】: 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裡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簡單幼兒成語故事15

【成語】: 門可羅雀

【拼音】: mén kě luó què

【解釋】: 羅:張網捕捉。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成語故事】: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這兩位大臣都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可是,由於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後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於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程公感溉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責一賤,交情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