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15篇)

文思屋 人氣:4.49K

中華成語故事1

紙上談兵

中華成語故事(15篇)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很能談論用兵之道,連趙奢也難不住他,日子長了,趙括便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進犯趙國,趙孝成王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築壘固守,與秦兵形成對峙(zhì)局面。秦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散佈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令趙括代廉頗為大將。由於趙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結果陷入秦軍重圍,他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國40萬軍隊也被秦將白起活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用來比喻脫離實際而誇誇其談的人。

中華成語故事2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中華成語故事3

【成語】: 赴湯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成語故事】:

西漢時,晃錯曾是太子劉啟的老師。劉啟即位後,升任晃錯為史大夫。由於漢景帝非常尊重晃錯,對晃錯的話是言聽計從。晃錯主張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使許多諸侯懷恨在心。其中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兵反叛,把矛頭直接對準晃錯。景帝為了緩和危局,竟把晃錯處死了。晃錯曾說:對能打勝仗和堅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對攻破敵陣的人要獎勵。這樣將士才能奔赴湯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這個成語比喻奮不顧身,不畏艱險。

中華成語故事4

項莊舞劍

項羽的大軍進駐鴻(hóng)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後,有人暗中向項羽報告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為消除誤會,在謀士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當面向項羽謝罪。項羽聽他說得真誠坦率,表示不再懷疑,並設宴款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項伯等也一起參加。

范增早就主張殺掉劉邦,免得留下後患。席間,他屢次向項羽暗示殺劉邦,但項羽不予答理。於是他離席,把項羽的堂兄項莊叫來說:“大王心慈手軟,你進去敬酒,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殺了沛公。”

項莊入內敬酒,完畢後對項羽說:“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項羽表示同意,於是項莊拔出劍在席前起舞,項伯看出苗頭不對,便拔劍與項莊對舞,並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離席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他現在情況如何。張良說:“現在情況非常危急。此刻項莊表面上是舞劍助興,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殺掉沛公!”

樊噲激動地說,既然如此,由他進去與他們拚命。他強行進入營帳,怒視項羽,頭髮直豎,眼眶睜得像綻開似的。項羽賜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後,面不改色地指責項羽聽信讒(chán)言,企圖殺掉有功之臣。過了一會兒,劉邦藉機入廁,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成語“項莊舞劍”常與“意在沛公”連用,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中華成語故事5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給我,我愛不釋手,不管到哪兒都帶著它。

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這本書裡的故事分三種: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語故事是《濫竽充數》。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來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後,他兒子齊泯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領,矇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這種寓言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寓言成語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都是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深動有趣,令我感動至今。

歷史故事是古時候真實的故事,《紙上談兵》、《臥薪嚐膽》等一些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其中《三顧茅廬》這篇故事最為突出,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裡的一篇故事,講的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上山拜訪都沒遇到,卻在第三次遇到諸葛亮,以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便陪劉備出山打天下。

中華成語故事6

【成語】: 揮汗成雨

【拼音】: huī hàn chéng yǔ

【解釋】: 揮:灑,潑。用手抹汗,汗灑下去就跟下雨一樣。形容人多。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大臣晏嬰長得很矮小。一次他出使楚國,楚王因看不起他,想趁機侮辱晏嬰,就讓他從小門進來。晏嬰說:只有到狗國去才會從狹小的狗門進,我今天是到堂堂的楚國來,怎麼能從狗門進呢?楚王氣得說不出話來,只得讓人開啟大門請晏嬰進去,但他還想奚落一下晏嬰,說:你們齊國是不是沒有人了,怎麼派你這樣的人來了.晏嬰回答:我們齊國人口眾多,路上行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人人揮汗就如雨下),怎麼說沒人呢?

這個成語形容人多。

中華成語故事7

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燬。

中華成語故事8

前幾天,老師推薦我們一些書,每本書對我來說都是受益匪淺,同時又能陶冶情操,真讓我愛不釋手。

比如說《中華成語故事》一書,它讓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每個成語的由來以及成語背後隱藏著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其中有一個成語叫“一諾千金”,在之前,我不知道這句成語的意義,讀完這個故事後才明白。我們說每一句話都要極其有用,更要守信用。不像我每次答應爸媽的話我都很難做到,以致讓爸媽不太相信我,說我說話不起作用,這讓我很慚愧!

還有“欲速則不達”一詞,意義:做任何事不要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於是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星期天,媽媽騎著電動車,揹我出去辦事。臨近十字路口時,紅燈亮了起來,媽媽為了趕時間,加快速度就“嗖”的一下,闖過紅燈。正當媽媽沾沾自喜時,“砰”的一聲,“哎呀”我和媽媽連人帶車摔倒了。原來,媽媽和人家撞車了,這時媽媽好像意識到什麼?就忍著痛,連忙站了起來向那位阿姨道歉!幸好沒什麼大事。為了趕時間,媽媽紅著臉繼續向前去啊。唉,這真是欲速則不達呀。

好多,好多的成語故事,真的讓我看不完,學不完,講不完。每讀完一則故事都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而且又加強了對成語的理解。總之,讀書它會讓你輕鬆,也會幫助我們去分析那過錯,並能教會我們學會尊敬別人,學會審視自己哦!

中華成語故事9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中華成語故事10

【典故】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解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多麼吉祥啊!”於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樑上、柱子上、門窗上、牆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裡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訊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裡,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裡。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隻真龍正在那裡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後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中華成語故事11

我讀了《中華成語故事》我記住了成語“呆如木雞”、“盲人摸象”、“廢寢忘食”、“掩耳盜鈴”。我還知道講這些成語的小故事。我最喜歡的是《盲人摸象》的故事。

故事講了幾個盲人摸象。高個子摸到大象的耳朵說:“大象像一把又大又扁的蒲扇”。年老的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大象像又細又長的蛇”。小個子摸到大象的腿說:“大象像大柱子”。第四個盲人摸到大象的牙說:“大象像上粗下細的大蘿蔔”。四個盲人爭爭吵吵,誰也不服誰。最後趕象的人說:“你們說的都不對,都是隻摸到了一部分”。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觀察事物要看全部。以後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千萬不能當“盲人摸象”呀。

中華成語故事12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這話真是太妙了。在中華文化浩渺的煙波裡,成語故事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勵著每一個尋夢者。

在我7歲生日的那一天,媽媽送給我一本《中華成語故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一有空就拿出來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聞雞起舞”這個故事。故事講述的是西晉時,有個勤奮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報效祖國。他有一個叫劉琨的好朋友,兩人都很勤奮努力,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寫毛筆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媽媽提醒、督促我寫毛筆字,可是每次寫毛筆字的時候總是提不起精神,字寫得像爬爬蟲。沒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寫了,能偷懶就偷懶。難怪字寫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雖然不和我們一個朝代,但都生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因為他有一種勤奮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樣堅持不懈還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嗎?

後來,我下定決心要把字練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筆,專心寫大字。一年多下來來,我堅持不懈,從不間斷。我的字有了很大進步。()媽媽也說我越來越懂事了。我沒有告訴媽媽為什麼我變得這麼優秀,只是一個人偷偷的笑了。

一個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說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動。我想,在學習上我也應該珍惜時間,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我要學習祖逖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了理想發奮圖強,勤奮學習。

長大後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樣成為有學問的人。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讀後感木偶的森林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感

中華成語故事13

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項羽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宋義仍舊自顧飲酒,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擁護項羽為上將軍。

隨後,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過黃河之後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xiāo)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中華成語故事1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東漢明帝的高階侍從官竇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在這次征戰中,班超立了戰功深受竇固賞識。不久,竇固派他和軍中的高階參謀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shàn)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也很周到,但不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與手下判斷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於是把接待他們的胡人叫來,詐騙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此刻在哪裡?”

那胡人很惶恐,招認了實際情況,證明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班超把胡人禁閉起來,然後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來喝酒,喝得暢快的時候,班超激怒大家說:

“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貴。現在匈奴使者來到這裡才幾天,國王對我們的禮節和敬意就終止了。如果他逮捕我們,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連屍骨都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這事怎麼辦?”

他的下屬表示了同一個意願:“現在處於危急關頭,不管死活都聽從您的命令。

班超下決心說:“好,不進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趁著黑夜,用火攻擊匈奴派來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驚,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國王就會嚇破膽,我們大功告成,事業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動計劃,但又提出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發怒說:“是凶是吉決定於今天。郭恂是個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員,聽到這件事必定害怕,會洩露我們的計謀,這樣我們就會白白送命,當不成好漢。”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當天夜裡正颳大風,班超帶領勇士們悄悄來到匈奴使者的駐地。他佈置十個勇士拿著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後,並跟他們約定,見火燒起來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餘的勇士都拿著武器,埋伏在大門兩側。

一會兒,班超順著風勢把火燒起來,頃刻之間戰鼓齊鳴,殺聲四起。匈奴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勇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和隨從三十多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這件事告訴郭恂,郭恂聽了大驚失色。班超馬上對他說,你雖然沒有參加行動,但我哪裡會獨佔功勞呢?郭恂聽了這話很高興。

接著,班超去見鄯善國王,並把匈奴的頭顱給他看。國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對他作了解釋,並且加以撫慰。這樣,國王終於決定靠向漢朝一邊,並且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去做人質。

——《後漢書·班超傳》

中華成語故事15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QA“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0.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裡,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裡,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裡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裡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裡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11.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