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國中精選成語故事彙總

文思屋 人氣:2.48W

●.分道揚鑣

國中精選成語故事彙總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幹,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採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官職低的元志應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志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志不應該搶道。”元志說:“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統編在我的戶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範圍之內,我為什麼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生爭執,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國的都城,你們雙方各有職責,那麼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你們各自驅車在一邊走。從今以後,誰也不要搶佔誰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後,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後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志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鑣,馬勒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的意思。

●.分庭抗禮

一天,孔子和學生們在樹林裡休息。學生們讀書,孔子彈琴。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漁夫靜靜地聽孔子彈奏。孔子彈完了,漁夫招手叫來孔子的學生子貢和子路,問了孔子的情況,又說了幾句寓意深刻的話,就轉身走了。

子貢把漁夫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追上漁夫表示要虛心求教。於是,漁夫就和孔子暢談起人生的道理來。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誨。”漁夫沒有答應他,獨自划船走了。這時,顏淵把車子拉了過來,子路請孔子上車。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著漁夫遠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靜下來,聽不見槳聲了,才登上車子。

子路問孔子:“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行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個漁夫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施禮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說明了如此謙卑的原因。

“分庭伉禮”是說賓主相見,分別站在庭中兩邊,相對行禮,平等相待。伉,對等。現在寫作“分庭抗禮”,用來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對立。

●.奉公守法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顯赫的功勳。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後,大發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麼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麼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幹的人,於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後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範。

●.赴湯蹈火

東漢末年,劉表擁兵十萬,稱雄荊州。他外表儒雅,但內心多疑。當時曹操和袁紹都想拉攏劉表,但劉表卻不知道該歸順誰。有一天,劉表的屬下韓嵩說:“曹操他一旦擊敗了袁紹,就會移兵進攻我們,那時將軍您就難以抵抗了。所以歸附曹操乃是萬全之策。”劉表說:“如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我也難以適從。目前曹操住在許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們的虛實如何?”韓嵩說:“我是您的臣下,自當為您效勞,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辭。如果將軍已作出歸順曹公的決策,那麼派我進京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進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義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勞了。那時,將軍就不要為難我了。”劉表含糊其辭地要他去一趟再說。

韓嵩到了京城後,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封他為零陵太守。劉表得知後,認為這是韓嵩對自己的叛逆,準備等韓嵩回來後就殺了他。韓嵩一進門,劉表大罵:“韓嵩逆賊,竟敢叛我!”韓嵩說:“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將軍辜負我,不是我辜負將軍!”劉表啞口無言。劉表的妻子見此情景,便悄悄地勸諫道:“韓嵩是本地頗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理直氣壯,誅殺他恐難以服眾。”劉表自知理虧,只得下令赦免了韓嵩死罪。

後來,人們就用“赴湯蹈火”來形容即使面對滾燙的熱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艱險。湯,熱水。

●.負隅頑抗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對孟子說:“老師,您聽說齊國鬧饑荒了嗎?人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開啟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人名叫馮婦。他原來是個獵人,是個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卻不幹這行了。他發誓說:“今後死也不再和這些野獸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達,看見一群人正在追捕一隻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與人們搏鬥,沒有人敢接近它。(原文是:“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打虎的人看見馮婦來了,就十分熱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來幫忙。馮婦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不出手相助的話,眾人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就捲起衣袖參加到打虎的隊伍中來。馮婦的勇猛絲毫不減當年,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之後,老虎終於被馮婦打死了。對馮婦幫助打老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稱讚他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譏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舊業去打老虎。

人們常用它來比喻敵人依靠某種條件頑固抵抗,堅持不投降。

負,依靠;隅,同“嵎”,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

●.感恩圖報

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再攻打我國,我一定重賞他!”可惜一連三天都沒人想出好辦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馬車?”漁夫搖搖頭說:“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這根划船的槳。”

說完,漁夫便跑到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伍子胥看到後,問漁夫:“年輕人,你是誰啊?”漁夫回答道:“你沒看到我手裡的船槳嗎?當年我父親就是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說:“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一位漁夫救了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就是他的兒子。你怎麼在這裡呢?”漁夫說:“還不是因為你們要來攻打我們。鄭定公說誰能讓你們退兵,他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救過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們了。”伍子胥感嘆一聲,說:“是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當上大將軍的。好吧,這個恩情我一定會報答的。”說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國了。

後來人們就用“感恩圖報”比喻別人給自己的恩惠要感激,並要想辦法報答。

●.各自為政

戰國時候的史書《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鄭國的公子歸生聽了楚國的意見,準備出兵攻打宋國。宋國派華元、樂呂帶兵抵抗,兩軍在大棘這個地方安營紮寨,準備打仗。

在大戰來臨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為了鼓舞士氣,便殺羊犒勞眾位將士。但是,他在犒勞將士的時候卻忘了賞給他的車伕羊斟肉吃。羊斟因此懷恨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報復華元。

到了作戰的時候,羊斟心裡想:平時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讓你看看我的厲害。他正想著,華元來找他駕車了。羊斟不聲不響地把車準備好,叫華元上車。華元上了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羊斟便對華元說:“前些天犒勞將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駕車,那麼往哪裡走,則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說著,便快馬揚鞭,把華元的戰車徑直趕到鄭軍的陣地上去了,華元稀裡糊塗地就成了鄭軍的`俘虜。

後來人們把羊斟的話概括為“各自為政”,用來表示按照個人的主張辦事,不顧及整體,也不與別人協作。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從命

很久以前,有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雖然她賢惠勤勞,但是公公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不滿意她的所作所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這個兒媳婦給她做筍湯喝。兒媳婦一邊答應著一邊就給婆婆做,一會兒工夫就給婆婆做好了,並送到了飯桌上。另一個兒媳對此感到十分奇怪,問她說:“現在是寒冬臘月,哪來的嫩筍啊?”這個媳婦說:“我先答應著,以恭敬順從來避免婆婆的責罵罷了。確實沒有地方能找到嫩筍啊,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儲藏好的筍。”不久,婆婆聽到了這番話,覺得自己以前對這個兒媳婦確實太不公正了,於是就改變態度,開始對她憐愛有加。從此婆媳關係越來越好,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據這個事,當地的人編了個順口溜:“臘月煮筍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後來,前兩句被省略,後兩句留下來,成了諺語,意思是說:對一個人表示恭敬,不如順從他的意思;接受一個人的教訓,不如順從他的要求。

再後來,“恭敬不如從命”就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與其態度謙恭有禮,不如遵從人家的意見,常用作表示接受對方款待或者饋贈時的應酬語。

●.苟延殘喘

有一天,東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國去找個官做做,於是他收拾行裝後便騎驢上路了。東郭先生騎著驢,走著走著,不知怎麼就迷了路。他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又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心裡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隻狼跑到他面前,伸著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願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嗎?現在趙簡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讓我早點躲進您的書袋裡,使我垂危的生命暫且延續下去嗎?(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將來如果我有出頭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東郭先生聽了狼的這番話,心一軟,就把狼藏進了書袋。

等追捕狼的趙簡子走遠了,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這時,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說:“謝謝你救了我,不過我現在餓極了,你心腸這麼好,就讓我把你吃了吧。”說完就朝東郭先生撲了過去。正在這危急時刻,正好來了一個獵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苟延殘喘”作為成語,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活。苟,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